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赵秉强,李娟,温延臣,刘恩科,林治安,刘鹏,石孝均,黄绍敏,刘骅,杨学云,朱平,陈义,王伯仁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9月—2015年11月
- 获 奖 情 况 :201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以施肥制度长期监测试验为平台,在973前期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国际合作等项目资助下,针对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历时30年,系统、完整地从作物产量品质、肥力、肥料利用、养分循环与环境、土壤功能衰退修复等领域,深入探究了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出版和发表了以《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专著为代表的论文和著作157篇部,产生了44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回答了一系列有关施肥制度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以下主要理论成果。
1、明确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下,土壤氮、磷、钾化肥的显效时效,为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长期N、NK、NP、PK、NPK不同施肥作物产量监测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类型土壤氮肥1~2年显效,磷肥3~5年显效。钾肥显效时间变异大,南方土壤(重庆紫色土、湖南红壤旱地)3~5年显效,北京褐潮土、河南潮土8~10年,吉林黑土14~15年,富钾的新疆灰漠土和陕西黄土,连续15年以上不施钾肥,作物产量不减,钾肥显效时间最迟。
2、摸清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下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施肥制度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体系。长期N、NK、NP、PK、NPK不同施肥土壤质量监测研究,系统揭示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容重、pH及微生物多样性等长期演变规律,不同施肥制度养分吸收、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维持磷、钾平衡的肥料养分投入量化指标,找出了不同施肥制度影响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养分限制因子,建立了施肥制度土壤功能退化修复技术。
3、系统揭示了潮土不同肥料类型和施肥制度作物产量与品质演变规律、土壤培肥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初步建立了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实现高产、培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高效施肥理论体系。高产施肥环境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高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持续30年黄淮海潮土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三大施肥制度试验群定位监测研究表明,化肥速效优质高产,但培肥能力弱,高产氮肥的环境风险大;有机肥培肥能力强而供氮能力弱,高产施肥的氮素环境风险小但磷素风险大,有机肥与化肥科学配施是破解高产施肥环境矛盾的有效途径。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化肥被有机肥替代50%),实现了作物高产优质、培肥和环境保护(NH3挥发和N2O排放是化肥的10%,土体硝态氮是化肥的57%,耕层速效磷是有机肥的50%)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