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我国动物血液原虫优势种(株)收集与标准化整理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罗建勋、刘光远、田占成、刘志杰、刘爱红
  • 起  止  时  间 :2008年01月—2012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6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是动物血液原虫研究领域系统而全面的基础性工作,构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系列数据库,对所得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

  规范化兽医血液原虫实物资源库、信息数据库及基因材料库的建立,在本研究起草及参与制定的一系列规程及规范指导下,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资源库的数量和种类,率先在国内对目前已分离、保存的9个属、30多个种、近300个地方分离株的单一虫种(株)进行了实物资源库的标准化整理,建立了活虫种资源库;录入收集的所有虫种(株)的数据信息,上传至《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建立了背景资料翔实的信息数据库(参见www.cvcc,org.cn);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病原体进行了种类鉴定,同时一并建成了对应资源的生物材料库;动物血液原虫分子分类与遗传演化关系研究,原虫传统的分子分类主要依赖于18S rRNA基因,该基因具有遗传信息稳定,能够较好的将梨形虫的不同种类区分开来,但在对一些近缘种的区分上存在很大缺陷,且可用的标记基因较为单一。有鉴于此,本研究首次对血液原虫的分子分类相关基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挖掘。通过对核糖体RNA的28S rRNA、L24及S8基因,转录间隔区ITS1、ITS2,线粒体标记基因COI、COB、COX3等多个具有分类学意义的标记基因研究,筛选出适用于梨形虫不同属、种和地方株的遗传发育及分类标记基因,发现了新的梨形虫遗传发育研究的标记基因,这些基因均具有遗传发育研究的意义,可以更好的解释梨形虫种间及种内的进化关系,有助于分析种内及种间的多态性;血液原虫资源分类档案的构建及虫种(株)标准化,依据血液原虫的特性与特点,起草和撰写了《血孢子虫虫种资源保藏技术规程》、《原虫类虫种资源保藏技术规程》、《巴贝斯虫虫种资源描述规范》、《泰勒虫虫种资源描述规范》及《原虫类菌种的标准实验程序描述规范》等相应的规程和规范;同时,参与起草和撰写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和《原虫类虫种资源描述规范》。参与设计并验证通过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表》、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原虫类虫种资源资源描述表》(即:个性描述表)及《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技术规程验证报告表》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