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草地害虫及毒害草生物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刘爱萍 徐林波 张礼生 韩海斌 任卫波 高书晶 德文庆 王 宁 范光明 崔智林 王世明 康爱国 王惠萍 狄彩霞 张 艳 王 慧 郭慧琴 牛文远 张文柱 张爱萍 徐忠宝 乔艳荣 张福顺 姜翠萍 王梦圆
- 起 止 时 间 :2002年 1月-201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草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绿色安全优质畜产品重要的供给基地,提高草地的生态生产功能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保障牧民生产生活,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草地螟、蝗虫等重大害虫及毒害草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根据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数据,草原虫害面积近1400万公顷,其中北方草地害虫发生面积超过11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虫害面积的82.2%。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因草地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元。在草地害虫及毒害草的防治中,项目实施前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措施,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产生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污染、草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农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地有害生物防治的效果。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是实现草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的关键,也是解决农药污染、害虫再猖獗、维护生态与畜产品安全的保障。
在项目实施前,我国在北方草地生物防治实用技术方面研究基础薄弱,可利用的天敌资源少,天敌滞育调控、替代寄主等规模化扩繁技术工艺水平落后,生物防治作用物生产技术缺少规范或产品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防治新产品少,产品效价比低,杀虫微生物助剂工艺革新滞后,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在田间应用中,还存在单项技术多、复合技术少,单点试验技术多、适用大区域的的草地有害生物防治配套技术体系少等问题,从而导致我国缺乏针对大区域、全生长季、多植物类型的重大病虫害及毒害草的有效解决方案,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生态保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2002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进行联合攻关,以草地害虫及毒害草为研究对象,掌握其危害特点、发生和灾变规律,研发了草地主要害虫草地螟、蝗虫及蚜虫等的优势天敌扩繁及保护利用技术,并通过对天敌昆虫及真菌类杀虫剂防治效果的研究,制定出以生物防控技术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草地害虫及毒害草治理技术,配套组装草地害虫及毒害草无害化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将草地螟、蝗虫及毒害草等重大生物灾害的发生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实现化学农药施用量大幅度减少,降低农药残留污染,有效解决草地害虫的猖獗为害问题,实现康复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