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烟草病毒病有效防控技术构建与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河南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山东省植保总站
  • 主要完成人员:王凤龙,李淑君,杨金广,王海涛,李春广,陈德鑫
  • 起  止  时  间 :1998年01月—2014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自1998年以来,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联合河南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山东省植保总站、河南省植保总站、山东省烟草公司、河南省烟草公司和许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等7家科研与技术推广机构,围绕着烟草病毒病有效防控技术进行了持续研究攻关,系统地对烟草主要病毒病的灾变规律,检测体系,致病性变异与种群遗传分化,烟草抗病毒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病品种培育,生物防治,传播媒介的生态控制技术和病毒病有效防控措施与技术集成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形成了如下科技创新:1、明确了烟草病毒病发生流行规律,建立了烟草主要病毒分子检测和快速检测体系,构建了蚜传病毒病监测预警系统,为我国烟草病毒病的有效防控奠定了基础;2、在明确我国烟草主要病毒(TMV、CMV和PVY)种群遗传结构和致病性分化特征的基础上,培育出对TMV免疫,对CMV和PVY高抗烤烟新品种—中烟204,建立了烟草种质对TMV、CMV和PVY的抗性评价体系,制定了相应国家标准,筛选出对烟草主要病毒免疫和高抗种质资源或品种151份,为我国烟草抗病毒育种及品种布局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3、形成了抗病毒生防菌剂筛选应用、烟蚜茧蜂控蚜、无纺布(反光膜和微孔膜)避蚜、间作套种趋蚜和生物诱集带培育天敌种群的立体可持续生态控蚜技术体系。通过一系列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建立了以抗病毒品种种植和无毒育苗为基础,间作套种、天敌保护利用、微孔膜和反光膜趋蚜避蚜等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为主要措施的烟草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全面推广,整体技术水平属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实施16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3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制定相应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8项;培养研究生31名。在我国主烟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累计推广达到1255.3万亩,挽回烟叶产量损失5.02亿公斤,新增产值210298.16万元,新增利税46265.6万元,节支农药和人工费4790.98万元,烟农增收125.5亿元。该项目还加大培训力度,共计培训烟草行业职工10.15万人次,直接培训烟农33.2万人次,技术宣传覆盖率99.5%,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队伍和防治水平得到整体提高。通过本项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13%,显著降低了农药残留,降低了烟叶生产劳动力成本,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有力的促进了烟区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局部地区的脱贫致富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