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龄林果园地红壤退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0-06-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文石林,孙 楠,王兴祥,张扬珠,戴传超,周卫军,张 璐,罗 涛,孙 刚,申华平
- 起 止 时 间 :2001年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着眼于我国南方红壤丘岗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客观需求,针对幼龄林果园地红壤贫瘠、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等问题,开展幼龄经济林果园地红壤退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林牧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南方红壤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野外定位试验和集成示范,采用幼龄油茶、柑橘与西瓜等作物间种,大量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发挥不同方法对土壤肥力的协同提升作用,形成了幼龄经济林果园地快速高效培肥技术;筛选出罗顿豆和园叶决明等适合于贫瘠酸化的幼龄林果园地种植的豆科牧草品种,快速覆盖地面、控制土壤侵蚀,形成了水土流失防治技术;通过幼龄林果与花生、药材合理间作,发挥生物化感作用,结合接种内生真菌制剂,施用研制出的防治花生连作障碍的生物有机肥,促进红壤生物功能的恢复,形成了幼龄经济林果园地土壤生物退化修复技术。
将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禽粪便的生态利用有机结合,构建了以果林业为主导、配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草食动物的农林牧复合生态循环系统,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优化集成了“林果-西瓜”、“林果-花生”、“林果-牧草”等幼龄经济林果园地立体高效生态修复模式。
发表学术论文74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在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累计推广面积1000余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