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动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优异种质挖掘与利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杨福合、邢秀梅、高秀华、吴琼、张志明、李一清、周婷、李光玉、杨颖、巴恒星、刘汇涛、郑兴涛、任二军、荣敏、王雷
- 起 止 时 间 :1990年1月—2012年7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特种动物遗传资源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特种动物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本项目针对我国特种动物遗传资源家底不清、保存和整理不规范、资源共享和创新利用率低等问题,从特种动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存、优异种质的挖掘利用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基本查清了我国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收集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梅花鹿、马鹿、水貂、蓝狐、银狐、雉鸡等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特种动物种质资源保存完整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了特种动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整理整合、鉴定评价、安全保存、共享服务等技术规程(规范)60余个;在表型和分子水平对初步筛选出的48个优良品种(类型)进行了挖掘和深入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特种动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通过中国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网实现全方位信息、数据共享。自主和提供素材培育新品种18个,培育品种占国内养殖总量的50%-80%。向国内相关单位提供实验动物、组织样品等57790份,接待实习学生23758人次,服务各类科技计划68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2件,颁布国家标准3项;发表论文228余篇(SCI收录36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培养研究生82名。创建了6个国家、部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特种动物专业技术平台。
已在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新疆、上海、海南等8省189个养殖场进行了示范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26.5亿元。该成果在特种动物遗传资源保存数量与保存方式、特种动物资源描述技术规程(规范)、新种质创制等方面,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了特种动物育种和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特种动物产业的科技进步。成果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