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李光玉、钟伟、孙伟丽、张海华、刘晗璐、鲍坤、张铁涛、刘晓颖、李志鹏、杨雅涵、王卓、王凯英、常忠娟
- 起 止 时 间 :2008年1月—2010年11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制约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紧密围绕提高毛皮动物生产的核心技术,开展以下研究:(1)通过动物体内代谢研究,评价与利用了新饲料资源,分析了冷鲜类动物饲料在水貂、银狐上的营养代谢规律,建立了饲料貂源成分分子检测方法,细化了干粉饲料调制参数;(2)采用低蛋白质日粮调控技术,确定了狐、貉生长期赖氨酸和蛋氨酸适宜需要量,通过消化代谢试验、饲养试验及生理变化规律评价,确定了貂、狐生长期蛋白质及生长期和繁殖期脂肪需要量,开发了全价配合饲料产品;(3)开展了主要微量元素研究,明确了生长期水貂、银狐和繁殖期貉适宜的铜、锌、锰需要量,研制开发了毛皮动物专用预混合饲料新产品;(4)探索研究了蛋白及氨基酸水平对毛皮发育基因表达调控及毛囊发育变化规律,为实现人工调控优质毛皮生产提供理论支撑;(5)从动物福利角度出发,规范了毛皮动物标准化笼舍及建筑,制定了毛皮检验技术规程草案,集成了一套毛皮动物健康高效养殖配套技术。成果应用于毛皮动物养殖业,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了优质毛皮输出率,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排泄物污染,实现了节能减排高效益。
本项目取得多项突破性技术进展,在新饲料资源利用与评价、饲料中貂源成分分子检测方法建立、蛋白及氨基酸对毛皮发育基因调控、狐、貉干粉类饲料调制技术等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毛皮动物养殖平均水平相比,提高优质毛皮输出率15%,饲料利用率12%,增加养殖综合效益20%。集成毛皮动物高效健康养殖生产配套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个,已受理发明专利4项,发表研究性文章42篇,出版科技书籍2部,培养研究生9名。成果已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等省区26个示范场、313个养殖场4273万只毛皮动物上推广应用,累计新增效益3.94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成果对我省及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