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茅芒刺及有毒有害草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刘爱萍、徐林波、张礼生、保平、高书晶、范光明、缪丽梅、康爱国、王惠萍
- 起 止 时 间 :1998年6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围绕草原发展及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内蒙古草原有毒有害杂草的科学防控技术瓶颈,依据现代植物保护学和草地生态学原理,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开展针茅芒刺和加拿大蓟、乳浆大戟等有毒有害草的防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有效提升了草原毒害草防控技术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明确了内蒙古草原毒害草天敌资源的组成,发掘和筛选出天敌昆虫(螨)23种、杂草病原微生物20种,其中新种4个,丰富了内蒙古生物区系。
2、阐明了6种优势天敌-针茅狭跗线螨、绿叶甲、大戟天蛾等的发生规律、寄主专一性等重要特性,揭示了天敌生物防控毒害草的生物学、生态学原理。
3、研发了毒害草优势天敌大戟天蛾、加拿大蓟绿叶甲、针茅狭跗线螨等的室内饲养与扩繁技术,提出毒害草生物防治产品野外应用及保护技术规程,构建了"简单、环保、有效"的内蒙古草原毒害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4、发明了高效抵御针茅芒刺的"羊体防针衣",解决了针茅草种子与放牧绵羊间的积弊问题,可保护羊体面积达85%以上的有价部位,并使羊毛洁净度提高1-2个等级,防止针茅芒刺对羊皮的刺伤,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5、发展了草原毒害草生物防治的理论体系,优化了草原毒害草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天敌昆虫的释放和保护利用、家畜披戴防针衣护具等。
2011-2013年该项成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赤峰市等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34万hm2,实现新增产值31173.93万元,节支总额7585.06万元,推广收益率5.20元/元。草原天敌种类和数量比项目实施前增长了21%-34%,针茅芒刺损伤率明显下降,乳浆大戟和加拿大蓟发生面积降低65%,有效遏制了毒害草蔓延趋势,促进了草地生态修复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