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资源高效利用及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王英平、李学军、许世泉、肖盛元、李 刚、许怀友、曲少义
- 起 止 时 间 :2004年7月—2014年1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以人参资源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人参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人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研究,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人参炮制过程中物质转化的机理和不同结构人参皂苷在药理活性、活性强弱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为人参炮制工艺的提高和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从技术层面选育人参新品种、集成与革新现代栽培方式、引进与提升现代化加工设备、开发系列产品,打造人参品牌,促进人参栽培良种化、规范化进程,加速人参加工的现代化,引领人参产业良性化可持续发展。
创新点:
1、依据地理优势建立3个资源圃(左家资源圃、集安资源圃和抚松资源圃),收集资源达1235份,制定了人参种质资源描述标准、向国家E-平台提供种质资源描述信息和特征图像,首次实现了人参种质资源科学分类、编目、规范描述,建立人参资源评价体系,为共享资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
2、建立人参资源愈伤组织基因库,保存优良资源133份,特异株系31份,其中人参与西洋参杂交株3株系均具备双亲优势(人参皂苷具有四种母核类型),创新了人参种质资源,为今后人参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3、选育新品种2个“福星2号”和“新开河1号”,新品系3个“福星橙果人参”、“新开河老边条参” 和“黄果便条人参”,已经进行中试品比试验,在产区生产应用抚松、靖宇和长白地区人参增产达13%,集按地区边条人参21%产量、质量稳定。
4、依据人参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牵头完成ISO首个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inseng seeds and seedlings》,为中药国际化进程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5、项目集成边条参综合配套技术品种(主根长)、遮光技术(仿生态)、栽培方式和2*3*倒栽制度("顺山倒置"及"两倒制"),打造优质边条人参单产4.2kg/m2 ,优质参率达87%。
6、依据传统边条红参加工经验将引进韩国现代化自控制设备与我国特色结合制定参数,通过皂苷转化调控,实现了边条红参成分均一、质量稳定、打造我国人参赶超高丽参“天、地、良”的高档品牌“家、福、国、贡”,实现新开河单种红参12年产值超1亿元,13年产值1.7亿元、14年产值2.2亿元。
7、结合逆流色谱等技术手段,建立人参皂苷分离纯化、人参皂苷与血清结合代谢规律,开发出系列人参产品人参超微粉制品、人参果镇静安神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