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基础与抗病品种培育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0-06-17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廖伯寿、雷永、夏友霖、姜慧芳、王圣玉、李栋、任小平、崔富华、肖达人、晏立英、黄家权
- 起 止 时 间 :1995年5月—2014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花生是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农产品之一,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应用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是控制毒素污染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迄今全球范围内应用于生产的抗黄曲霉花生品种很少,主要原因是花生黄曲霉抗性育种中缺乏有效快速的鉴定技术和优良的抗性种质。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自1988年起,通过优化黄曲霉接种方案、改进毒素提取和检测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育种研究的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发掘出一批黄曲霉的花生新种质。研究明确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特性,探讨了抗性与荚果大小、含油量、青枯病抗性等重要性状无显著相关性,发掘出了不同抗性种质的分子标记位点。通过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杂交和鉴定,创造出了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且含油量高的优异种质,培育出了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且蛋白质含量高的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3483万亩,创造经济效益48.6亿元。项目成果的应用对增加花生产品供给、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保护消费者健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发掘和创造的优良新种质被相关单位广泛利用,促进了花生科技进步。发表研究论文45 篇,被引用310 次,出版著作6 部,3 次组织召开相关国际会议,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