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资源及其利用的技术链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金霞,黄晨阳,陈 强,高 巍,王 波,谢宝贵,赵永昌,赵梦然,张瑞颖,黄忠乾,江玉姬,陈卫民,邬向丽,刘秀明,鲜 灵
- 起 止 时 间 :1991年01月—2011年06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我国食用菌产业由于缺少种质资源及其鉴定评价和利用技术,优良品种严重缺乏,栽培效益不稳定,重大生产问题常发,菌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以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持续创新为目标,以种质资源收集保藏为基础,创建实物信息同步的种质资源库,研发系列鉴定评价技术,建立定向育种高效筛选的系列技术方法,推动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成果创新如下:
1、创建了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CMSSC)。库藏量和生物多样性世界第一。液氮气相库藏具遗传特异性菌株8000余个,6.4万份,涵盖全部栽培种类和国内外栽培品种90%以上。
2、构建了食用菌种质资源数据库。库藏菌种全部具DNA指纹及可利用性信息,栽培品种498个全部具特征特性和DNA指纹双数据,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资源与数据的全面共享,实现了共享平台的高效利用和创新。
3、建立了多属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解决了近缘种、菌株混淆不清育种亲本选择的关键性难题。同时,为鉴别假冒伪劣菌种提供了技术标准。应用本系列技术澄清了侧耳等属内多栽培种19个,明确库藏菌种遗传距离获特色种质247株,鉴定评价生产品种2100份,正名388个。
4、建立了以结实性、丰产性、抗逆性“三性”为核心的定向育种高效筛选综合技术。突破完全栽培筛选、费工费时、效率低下的育种技术瓶颈,育种效率提高70%以上。应用于新品种选育,选育广适性系列品种31个,其中适宜西部干旱大温差品种3个,广温耐高温品种10个,抗病品种2个,并研发形成配套栽培技术,规模推广应用。
授权专利及取得成效:育成品种31个,国(行)标16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4部。
应用推广及效益:本项目建设的食用菌标准菌株库向全国提供种质材料1051份、菌株478个,项目组外应用本项技术和提供的种质材料育成品种16个,推动了我国食用菌良种化。广温型平菇品种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面积的60%以上,适宜干旱大温差气候条件的金针菇品种在新疆等西部使用率90%以上。本项技术应用于菌种管理的品种认定和质量监督,促进了菌种质量的提高。成果应用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7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