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德权,张春晖,陈丽,王振宇,靳烨,高远,张泓,李欣,沈清武,倪娜,丁楷,穆国锋,辛海波,徐义民,周学河,张春江,李侠,贾伟,黄峰
- 起 止 时 间 :2003年01月—201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我国是羊肉生产大国,占世界羊肉产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并不是羊肉加工强国,羊肉加工业长期面临着宰后损耗高、分级分割率低、深加工率低、综合利用率低“一高三低”的突出问题。自2003年以来本成果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制约我国羊肉加工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紧紧围绕肉羊宰后减损、分级分割、传统风干羊肉工业化加工、羊骨综合利用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历经十年,构建了羊肉梯次加工增值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创制了肉羊宰后减损增值技术,产品增值10%以上。提出了蛋白质磷酸化和氧化调控羊肉汁液损失的新机制,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钙蛋白酶调控理论;阐明了羊肉菌相消长规律,研发了冰鲜羊肉重大新产品,研制了宰前应激调控、冰温保鲜、低温高湿变频解冻、高阻隔包装等损耗控制关键技术,使肉羊宰后损耗由5-8%降至1.5%以下,货架期由7天延长至45天。
2.创制了适用于我国消费特点、加工方式的羊肉分级分割增值技术和装置,产品增值10%以上。针对风干、炖煮、涮制加工,制定了羊肉分级分割农业行业标准,研制了近红外无损分级装置,将我国羊肉分为4个等级16个规格,确定了38类产品的分级分割方法,引导我国羊肉加工行业由不分级分割向分级分割加工的根本性转变。
3.创制了传统风干羊肉工业化加工技术,产品增值20%以上。阐明了肌球蛋白腌制溶出、风干羊肉水分迁移和蛋白质凝胶形成机制,研制了脉冲真空腌制、非冷冻质构重组、人工模拟气候风干等风干羊肉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和装置,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生产周期缩短2/3,产品出成率提高3%以上,用工降低3倍,节能36.9%,吨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货架期延长1倍。
4.发明了羊骨素及羊骨素调味料制备技术,产品增值5倍以上。揭示了羊骨蛋白右手三股超螺旋特征、解聚与溶出机制以及羊骨素调味料风味物质构成和关键风味物质形成途径,自主研发了羊骨素热-压解旋提取、真空纳滤偶联浓缩、靶向酶解、美拉德反应生香和氧化羊骨油风味强化技术,创制系列产品10余种,实现连续化、工业化生产,开启了羊骨综合利用新模式。
本成果获国家授权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1项;鉴定/评价成果4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8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创制了四项羊肉梯次加工增值技术,研发了冰鲜羊肉、分割羊肉、风干羊肉和羊骨素调味料四类重大新产品,整体增值50%以上,破解了产业面临的四大问题,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建立了14条示范生产线,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0.85亿元,新增利润10.96亿元、税收4.43亿元,带动2万户农牧民养殖肉羊,增加农牧民收入约2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部分成果获2014年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首届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中国农学会组织的评价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