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黄羽肉鸡节粮、优质和抗病新品系选育关键技术及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文杰,赵桂苹,耿照玉,陈继兰,郑麦青,李东,姜润深,黄启忠,刘冉冉,胡祖义,黄雄,李小华,毛传国
  • 起  止  时  间 :1996年1月—2011年5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我国黄羽肉鸡生产中存在种鸡生产效率低、品质参差不齐、疾病发生率高等问题,为提高黄羽肉鸡种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申报单位开展了节粮、优质、抗病肉鸡新品系选育关键技术的研究,培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的黄羽肉鸡新品种,主要创新点和效益如下:

  1、阐明了肉鸡节粮、肉质、抗病性状遗传规律和形成机制。

  国内最早将鸡性连锁矮小基因(dw)导入我国地方黄羽肉鸡品种,合成了黄羽矮小型肉鸡品系,提高了dw基因的纯合度。研究证明dw基因能提高种鸡产蛋期饲料报酬15%以上,并改善种鸡的繁殖性能。

  发现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等肉质性状为中等偏低遗传力性状,与抗病力密切相关的淋巴细胞比率、血清IgY含量等为中等偏高遗传力性状。国际上首次报道并验证了脂类调控的新功能基因—促卵泡素受体基因FSHR,筛选到与肌内脂肪含量、淋巴细胞比例等性状显著基因22个,FABP等部分基因已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实际育种。

  2、创建了节粮、肉质和抗病性状的定向选育技术。

  国内最早发明矮小型鸡参与配套的制种方法(ZL96100895.4),即矮小型品系在制种中作为第一父本使用,父母代种鸡的母本节省15-20%饲养笼位和空间,提高15-30%产蛋数、10-15%产蛋期饲料报酬。该技术在黄羽肉鸡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最早将肉质和抗病性状列入选育指标,采用同胞测定、家系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肌内脂肪含量、肌苷酸含量和异嗜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等选育技术,建立了高肌内脂肪、高肌苷酸含量的优质鸡新品系和低异嗜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抗病鸡新品系。

  3、培育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肉鸡新品种(配套系)。

  以合成的矮小型品系和北京油鸡、广西三黄鸡等中外品种为素材,结合肉质、抗病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优化平衡肉质、抗病、生长等性状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抗病的肉鸡新品种(配套系)4个,即京星黄鸡100、京星黄鸡102、金陵黄鸡和五星黄鸡配套系。

  建立种鸡推广基地,推广父母代种鸡780余万套,商品鸡10.3亿只,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3.6亿元,近三年推广商品鸡1.46亿只,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制定《黄羽肉鸡质量分级标准》、《黄羽肉鸡饲养规程》等配套的国家或行业标准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7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