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黄瓜优质多抗分子标记聚合技术及系列新品种选育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顾兴芳,张圣平,苗晗,王烨,谢丙炎,方秀娟,杨宇红,刘伟,梁洪军,李竹梅,徐彩清,闫书鹏,冯锡刚,郑启功,马宾生,张殿明,高华山,王树忠,叶翠玉,文国栋
  • 起  止  时  间 :1991年1月—2012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明确了黄瓜苦味、果皮光泽等15个品质相关性状和抗黑星病、抗枯萎病等6个抗病性状的遗传规律。首次报道了纯合的营养体不苦基因bi对果实苦味基因Bt具有隐性上位作用;发现了第三个控制黄瓜营养体不苦的bi-3基因;证实了Bt和Bt-2存在显性和隐性上位互作效应。

  利用国际领先的基因组成果,首次完成了15个黄瓜品质性状和6个抗病性状在染色体上的遗传定位,率先开发出紧密连锁的基因组SSR和Indel标记36个,用于抗病和品质分子育种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2.3%,提高选择效率5倍以上,缩短育种周期2-3年。属国内外首创( ZL 201210185989.9 ;ZL 201210298883.X)。

  率先建立起116个国内黄瓜主栽品种的SSR指纹图谱,研制出黄瓜品种SSR鉴定技术规程和8种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并颁布为农业行业标准(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利用分子标记聚合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创制出聚合5-6个优质品质性状和抗7-8种病害的16份优异自交系,为培育优质多抗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基于以上技术和育种材料,培育出第三代中农系列优质多抗6个黄瓜新品种,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项,审定7项次)。密刺类型品种产量较原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商品瓜率达90%以上,多抗性由原来的抗3-4种病害提高到最多抗8种病害,其中抗黄瓜叶脉黄化病毒病(CVYV)是国内首次报道。水果型品种与国外同类品种相比,产量水平相当,但耐寒性和品质显著提高。

  新品种在全国27个省(市、区)累计推广650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86.86亿元。中农16号、26号成为北京、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主栽品种,在黄瓜主产区占栽培面积的40-60%。中农106号成为广东、云南、浙江、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的主栽品种,约占主产区的30%。

  率先开发出基于测序的、与黄瓜品质和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36个分子标记,应用于育种材料和新品种的选育,实现了我国黄瓜育种由常规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变革;实现了品质和抗病等多个优异性状的聚合育种,提高了我国黄瓜育种水平,对黄瓜育种起到了引领作用;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10%以上,提高了农民收入,抵御了国外品种的冲击,为我国黄瓜品种占本国市场主导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