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郑永权、张宏军、董丰收、黄啟良、陈昶、刘学、蒋红云、李永平、顾中言、袁会珠、刘新刚、孙海滨、陈福良、芮昌辉、张兰、赵永辉、徐军、曹立冬、张燕宁、刘光学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2005年11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我国农药有害溶剂使用普遍,农药应用药不对症、药不对靶现象突出,农药残留超标、人畜中毒、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国家项目资助下,组织科研、管理和推广单位,历经15年协同攻关,系统开展了理论探索、技术及管理政策研究,提出了高效低风险理念,构建了以农药高效低风险品种、剂型设计、施用技术、管理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开展了有效成分风险识别研究,明确了手性农药风险控制关键点。从喜树等植物中分离鉴定出6个杀虫抑菌活性化合物,在喜树碱母环引入菊酸结构获得1个高活性化合物;基于农药药液特性及靶标作物界面结构,开展了高效低风险化剂型设计和对靶沉积技术研究,探明了药液对靶标作物表面的润湿规律,建立了“临界表面张力+接触角”双因子综合评价作物润湿性的分类标准,提出农药对靶沉积助剂应用原则。开展低风险剂型与工艺设计实践,实现了35个低风险农药产品的产业化。研发了配方选药试剂盒、药液粘着展布比对卡、雾滴密度测试卡、雾滴密度标准对比卡和雾滴密度标准指导卡等高效低风险化技术物化产品,对改变农民传统的大雾滴、下雨式喷药习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流失、控制农药污染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开展了25种高风险农药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明确了风险特点和危害规律,提出了高风险农药的低风险化管理技术措施,以部委公告形式颁布实施,为规范农药管理、实行高风险农药禁限用、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