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主要脆弱领域的影晌阈值及综合评估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4-07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等
- 主要完成人员:许吟隆,居辉,张建云,吴邵洪,高庆先,李从先,熊伟,范代读,杨守业,刘曙光,吴建国,邵雪梅,章四龙,李岩,戴晓苏
- 起 止 时 间 :2001年1月—2003年6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研究的技术关键是:在区域气候模式(RCM)对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集成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具国际可比性的我国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完成国家“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脆弱领域影响的综合评估”报告,为我国的国际谈判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本项成果是我国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新的突破和发展,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可循,是我国科学家对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影响“危险水平”的创造性贡献。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在所查国内外文献中没有相关报道,具有新颖性。成果鉴定结论认为:该项成果立项具有前瞻性,对我国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外交有实用价值,该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的创新点为:确定了各领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脆弱性指标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具国际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利用RCM构建了高分辨率(50公里×50公里)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库;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影响评估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与RCM输出结果的嵌套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淡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脆弱区的确定;综合考虑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灾害等因素,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缓冲海岸带环境变化的综合管理框架的构建及费效分析;
该项研究生成的气候变化情景数据,目前已应用于973课题研究,以及和英国、加拿大、日本的双边合作研究中;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评估,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外交谈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作用;各部门的影响最脆弱区的确定,为国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长期战略对策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部分成果汇总到由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国家报告-影响和适应卷”中和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中国国家信息通报”中;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以坚实的科学数据为依据,阐述了中国对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立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利益。
本项成果是我国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新的突破和发展,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可循,是我国科学家对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影响“危险水平”的创造性贡献。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在所查国内外文献中没有相关报道,具有新颖性。成果鉴定结论认为:该项成果立项具有前瞻性,对我国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外交有实用价值,该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的创新点为:确定了各领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脆弱性指标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具国际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利用RCM构建了高分辨率(50公里×50公里)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库;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影响评估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与RCM输出结果的嵌套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淡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脆弱区的确定;综合考虑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灾害等因素,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缓冲海岸带环境变化的综合管理框架的构建及费效分析;
该项研究生成的气候变化情景数据,目前已应用于973课题研究,以及和英国、加拿大、日本的双边合作研究中;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评估,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外交谈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作用;各部门的影响最脆弱区的确定,为国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长期战略对策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部分成果汇总到由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国家报告-影响和适应卷”中和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中国国家信息通报”中;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以坚实的科学数据为依据,阐述了中国对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立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