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促进小麦遗传改进的高效诱变技术及其基础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王淋清,施巾帼,李桂英,胡小元,张伯林,范庆霞,冯志杰,梁劬,安道昌,李社荣,薛小平,王岳光,洪吉松,曹雪芸,孙国庆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2000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成果“促进小麦遗传改进的高效诱变技术及其基础”属农业科技应用基础类成果。针对诱发突变遗传改进中提高诱发有益突变频率,增加诱发突变的可控性和预见性等关键问题,对诱变材料的选择、新兴诱变因素利用、诱变处理技术的拓展等重要技术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高效诱变技术体系,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研究提出选用杂合基因型为诱变亲本提高诱变效率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依据;运用胚胎学和3H-TdR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判定小麦单细胞合子的持续时间,并确定辐射敏感高峰期)合子DNA合成期)为最佳诱变处理时期(纯合子与杂合子分别在授粉后9、12小时);率先研究确定了新兴高效物理诱变因素电子束、离子束、同步辐射显著提高有益突变频率的适宜剂量范围分别为370Gy、30Kev8×1018N/cm2和200~250Gy;明确了理化因素复合处理有累加诱变效应,提出最佳剂量组合(γ2000Gy+0.3%EMS和γ2000Gy+2mM NaN3)和单微核细胞率可作为确定最佳剂量与诱变效率的预测指标;运用诱变和生物技术结合的方法促成了小麦与大赖草、窄颖赖草的远缘杂交,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所证实,拓宽了诱发突变的应用范围,开辟了种质创新的新途径;首次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证实诱发突变获得的雄性不育系89AR、 85EA是新型不育系。本项技术提高了诱发突变小麦遗传改进的效率和不平。该成果对作物诱变育种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已被同行借鉴和采用;对该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利用本项高效诱变技术获得了有利用价值的小麦优良品种(系)和优异亲本材料22份;多类遗传资源62份被收入国家种质库;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2篇,被《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收录。经检索《中国科学文献引文数据库》,论文被正面引用37次;经查新,研究成果内容属首次报道,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同,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