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中156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吴梦岚,赵美玲,李西明,庄杰云,马良勇,许杭末,彭应财,吕子同,夏晓军
- 起 止 时 间 :1983年—1992年
- 获 奖 情 况 :199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早籼中156(中87-156)是用浙辐802与湘81-292杂交育成,为中熟早籼(南方稻区属早中熟早籼)。穗大粒多,结实性好,谷粒粗大饱满,产量高。1988年发放多地试种试验和大田示范,至1991年先后参加湘、鄂、赣、浙省区试、南方稻区区试和多个地区(市)区试以及各种高产工程、吨粮田等大田种植,产量基本居于首位,证明是一个突出的中熟高产新良种。1989~1990年湘、赣、鄂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及比对照品种的增产率为:湖南473.1kg,比浙辐802增产9.6%,比湘早籼4号增6,7%,均极显著;江西392.65kg,比竹系26增产15,03%,极显著;湖北429.85kg,比原丰早增产12、03%。极显著。1990~1991年浙江省区试和南方稻区区试,浙江亩产445.5kg和463.81kg,,比对照二九丰增产1,6%和6.2%,未显著和极显著;南方稻区亩产417.97kg和423.9kg,比竹系26增产9.0%和8.7%,均极显著。大田种植可因种栽培,产量更高,一般亩产可达500kg,经有关部门验收亩产超600kg田块多处涌现,最高亩产686kg。该品种耐肥抗倒,叶面积大,色深,功能期长,净同化率高,穗一次枝梗数多,穗大小齐一穗层分而集中,抗叶瘟强,抗穗瘟力较弱。1990年湘、赣、浙、鄂、皖等省推广30万亩,1991年170万亩,1992年约250万亩,至1996年累计约推广1200万亩。
栽培上应掌握稀播育壮秧,秧龄30天;增丛增苗,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重肥早施,全部肥料作基肥和早期追肥施用,延迟后期排水,做好恶苗病和穗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