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的综合防治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等
- 主要完成人员:靳家声,牛炳享,袁正朴,王佩雅,唐礼全,袁武珍,卢俊杰,窦惠芳,黄振家,孙洁
- 起 止 时 间 :1985年1月—1988年7月
- 获 奖 情 况 :198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从肝片吸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驱虫药物的筛选及在牧区的推广应用等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防制本病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手段,在生产中取得经济效益。病原学的研究,侧重研究了我国肝片吸虫的染色体数目,为n=10,3n=30,其模型与日本的三倍体型类似,对片型属吸虫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研究,侧重研究了甘南牧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的种属。个体发育和生态学以及绵羊感染的季节动态,阐明了青海萝卜螺和狭萝卜螺为中间宿主,查明了其个体发育和生态学以及该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侧重研究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建立了常规ELISA和ABC-ELISA的诊断方法,为流行病学调查和童虫期驱虫提供了灵敏特异的检测手段。驱虫药物的筛选试验,侧重研究了国产可利苄,初步研究了蛭得净的驱虫效果及安全性,应用可利苄对绵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童虫期驱虫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制剂。计划性驱虫及驱虫后经济效益测定试验两年共驱虫绵羊66005只次,牦牛3705头,取得了41万多元的经济效益(按1987年的国家收购价格计算)。1988年在甘南州各县共推广羊1256388只,牛457893头。经1989年对甘南肉联厂从疫区收购的部分羊只进行跟踪检查,本病的感染率明显下降,进一步肯定了本项成果具有很大的实用推广价值,为在全省以及西北地区该病流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