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三类优异品质新种质的创建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载培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丁安林,孙君明,常汝镇,韩粉霞,邱丽娟,杜文卿,张艳,李青,孙建英,白琼岩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1999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利用引进的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及缺失脂肪氧化酶(LOX)的近等基因系分别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杂交,创造出一批特异新种质,培育出优异的新品种(系)。
1、国内首次转育成功无胰蛋白酶抑制剂(titi)的大豆新种质,填补了我国1.9万份大豆种质中无SKTI缺失类型的空白;并选育出国内第一个缺失SKTI的优质、早熟、高产、抗病的大豆 新品种一中豆28号,该品种平均亩产175.6Kg,比对照早熟18增产16.4%。
2、国内首次转育成功无脂肪氧化酶的大豆新种质,培育一批低豆腥味大豆优质新品系,如无LOX-2的中作95-888,该品系口尝豆腥味低、矮杆、早熟、抗病,高产,区试表现增产显 著。
3、国际上首次报道SKTI和LOX双无的大豆种质的转育成功,并创造出一批SKTI和LOX双无、 多隐性的大豆新品系中作96-952(ti/Ix-2.3)等。
4、国内首次开展了大豆异黄酮的遗传和育种工作,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异黄酮的遗传特性, 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并培育出高异黄酮的生化标记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将生化标记技术与大豆优质育种相结合,准确地进行大豆品质的隐性性状的跟踪和辅助选择。
本项技术已被山东、河北、山西、吉林等省市引用,创造出SKTI和LOX单/双无新种质155份 及苗头品系17个。无SKTI新品种中豆28号1999年北京市推广面积达4000多亩,创经济效益12 2.9万元。此外,该品种因缺失SKTI,在加工方面可节省资金22.5万元,共创社会效益145.4 万元,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