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金霞,黄晨阳,陈 强,高巍,王波,谢宝贵,赵永昌,赵梦然,张瑞颖,黄忠乾
  • 起  止  时  间 :1991年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林废弃物为优质健康食品,已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75%,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库藏种质资源缺乏,育种处于“无米之炊”;缺少鉴定评价利用技术,种质资源难以有效利用,育种效率低下。这导致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严重缺乏,栽培效益不稳,大面积污染、减产、畸形等重大生产问题常发。我国现有食用菌栽培菌种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严重,是导致退化老化菌种流入生产的顽症,是良种化的最大障碍,亟需清理。生产用菌种的清理和新育成品种测试及其种权保护都亟需技术支持。菌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该项目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菌种问题,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研究,紧紧抓住“资源搜集-鉴定评价-高效育种-广适性品种-示范推广”这一主线,研发23年,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创建菌种与信息同步的种质资源库,创新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广适性新品种,在全国示范推广。

  该项目创建了世界最大的菌种实物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育种长期种质资源匮乏问题;建立了物种、菌株、经济性、菌种质量等多层级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突破了种质资源属性特性不清制约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菌种管理中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判别的技术难题;首创结实性、丰产性、广适性“三性”为核心“五步筛选”高效育种技术,突破性状预测难、田间筛选量大导致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促进了食用菌育种技术的发展;育成适合我国园艺设施条件生产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

  获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对食用菌行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国(行)标15项,全面支撑了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国家主管部门的食用菌菌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农民科学繁种用种,促进了全国菌种质量的提高;选育的广适性系列品种31个,在19省(市、区)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129.45亿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