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兔化绵羊适应菌苗和微量凝集诊断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吴庭训,吴裕祥,高福春,陈毓璋,白文彬,张红星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牛肺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PGI”引起的一种牛属动物的传染病。它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和国际兽疫局将牛肺疫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
该项目于1956年开始,通过家兔体定向培育传代的方法培育出牛肺疫兔化弱毒菌种,研制成功了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为了便于推广应用,1957和1958年,又将兔化弱毒菌种通过绵羊体传代,又培育出了兔化绵羊适应菌种和研制成功了牛肺疫兔化绵羊和藏羊适应菌苗(Ⅰ系和Ⅱ系)。前者适用于黄牛和奶牛,后者用于蒙古牛、新疆牛和牦牛预防斗肺疫。此两种疫苗不经检疫即可应用,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安全有效。兔化弱毒菌对黄牛的免疫期在28个月以上;绵羊适应菌苗对牦牛免疫期3年以上,自1958年推广应用以来,遍及全国,对疫区或非安全区的牛只进行了全面接种,迅速控制了本病的流行,为我国消灭牛肺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为酉己合全国疫病普查和消灭牛肺疫计划的实施,研制成功了牛肺疫微量凝集诊断技术。 1988—1990年,对证20年来未发生牛肺疫的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 379头份牛血清进行检测,阳性 6头(阳性率为0.029%);用补体结合试验对比检查12 641头份血清,阳性142头(阳性率为1.123%),疑似35头(0.277%);阳性血清和日本以及国际支原体标准阳性血。清对比试验,证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诊断技术操作简便、节省抗原、反应明显、易于判定、敏感特异、检出率高,明显优于补体结合试验,为我国消灭牛肺疫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1996年农业部宣布我国消灭牛肺疫;并在首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上宣读论文获证书、获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