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菌肽基因工程技术体系的建立及抗青枯病新株系的获得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0-07-02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贾士荣,屈贤铭,冯兰香,唐惕,刘坤,唐益雄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青枯病是危害马铃薯生产的重大细菌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但由于缺乏可供利用的抗原材料,利用常规手段进行马铃薯抗青枯病育种进展十分缓慢。我国马铃薯品种米拉的栽培面积最大,但它易受青枯病的危害。该发明利用抗菌肽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菌肽基因导人米拉中,创造了3个可作马铃薯抗青枯病育种抗原材料的转基因株系。该发明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包括:①通过对抗菌肽构效关系的分析,在国际上首次用计算机模拟法设计合成了具强抗菌活性的3种新抗菌肽WHD、ABP3和Shiva 2A:②采用植物偏爱的密码子,设计合成了新的抗菌肽ShivaA、Shiva2A和WHD基因,并对Cecropin B基因进行了改造,提高了其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③构建了不同启动子驱动的单价基因、双价基因的组成型及分泌型植物表达载体共14个;④建立和优化了我国7个马铃薯主栽品种(系)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千余个转抗菌肽基因马铃薯株系;⑤对200多个转基因株系在温室和田间人工接种病圃进行多年多点抗青枯病鉴定,在国际上首次筛选出3个比起始品种米拉抗病性提高1~3级,达到中抗水平的转基因株系。这些株系经农艺性状筛选后即可直接用于生产,也可用作马铃薯抗青枯病育种的抗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