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细胞质(粗山羊草)小麦新种质的创造及利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所
- 主要完成人员:陈孝,张文祥,杜振华,黄惠宇,林志珊,杨志勇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199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00多年来,小麦新品种都是通过细胞核基因重组或突变育成的。20世纪70年代始,国内外学者尝试通过核置换的方法获得异源细胞质小麦,利用细胞质和细胞核互作优势创造新品种。从1980年起,我们用具有D型细胞质的二倍体粗山羊草(Ae.squarrosa)为母本与具有B型细胞质的普通小麦中7901有性杂交。杂种幼胚经离体培养获得F1植株。继后,用不同熟期的冬、春小麦品种定向回交9~12次,育成(Ae)北京8号、(Ae)丰抗13、(Ae)农大139、(Ae)中7901、(Ae)京772、(Ae)凤麦13、(Ae)中国春等7个具有粗山羊草细胞质的新种质(核质杂种)。并且从核质互作优势强的(Ae)丰抗13中筛选出NC3、NC4和NC37三个核质杂种小麦品种。它们在山东、山西旱地、盐碱地大面积试种,突出表现抗旱、耐盐碱。一般午份300千克/亩,干旱年200于克/亩,比丰抗13增产10%~20%,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显著。1994年夏收面积已达2.5万亩。
NC号小麦的育成,丰富了普通小麦的细胞质类型,也为研究细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优势的机理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以NC号小麦为试验材料,获得了“NC号核质杂种小麦的Rubisco羧化/加氧酶活性的比值高,可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在缺磷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具有耐低磷和抗旱能力”等科学结论。因此,该项成果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开拓了一条利用细胞质工程和核质互作优势进行小麦抗逆育种的新途径,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