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衡阳专区农业局
  • 主要完成人员:江朝余,陈永安,李纯忠,杜芳林等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196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水稻“坐秋”是我国南方低产地区生产中一个突出问题。水稻“坐秋”的类型很多,冬泡鸭屎泥田冬干后发生水稻“坐秋”是其中一种,在长江以南各省有大面积分布。鸭屎泥冬干后水稻“坐秋”,产量锐减,一般单产100千克左右,“坐秋”严重的不到50千克。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会同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厅等单位,在祁阳县官山坪,于 1960年开始了冬于鸭屎泥、白夹泥、黄夹泥水稻“坐秋”的研究。明确了水稻“坐秋”是由于冬泡田冬干后,土壤中速效磷降低所引起。经四年反复验证,提出了“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一季改双季,晚稻超早稻”改良利用冬干水稻“坐秋”田的一套措施,有效地防治了“坐秋”的危害,官山坪水稻单产由100~150千克,稳定提高到250~300千克。1963年湖南省在四百万亩冬干“坐秋”田上推广上述技术措施,据295万亩田的统计,约增产1.8亿千克稻谷。在南方水稻地区推广,也有显著增产效果。施用磷肥,种植绿肥,扩种双季稻已成为我国南方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