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金善宝等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小麦阶段发育理论长期流传并影响至今。而日益丰富多彩的不同品种其生长发育和环境及生态条件的关系错综复杂。已有的理论有很大局限性。在小麦生态的诸多理论问题上尚缺少综合和系统研究,小麦生态还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为了发展小麦科学的理论基础,亟须从作物生态学的角度开展试验研究。
该项目用具有不同年代跨度、代表不同生态类型的选自全国各地的65个小麦品种,在全国不同经纬度和海拔的42个地点、开展多年度周年性秋、冬、春、夏分期播种试验,辅以人工气候箱、人工气候室内温光模拟实验及春化处理、遮光试验等室内试验。48个单位146人历时12年,从作物体和环境及生态条件的关系上,全面考查参试代表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和特性,综合而系统地研究小麦生态学的诸多理论问题。获取了208万个基础数据,出版4部研究专著,计221.7万字,发表论文130多篇。
研究突破了阶段发育理论和已有一些研究结论。如首次提出低温不是小麦的惟一春化条件。对于参试品种的抽穗,日长一般不是限制因子。日长反应不仅仅发生在春化反应之后,更不存在独立的“光照阶段”,没有“先温后光”的严格/顷序性。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出现温光叠加和互补作用。研究发现云贵高原是四季种植春性小麦的生态区;强冬性品种可在华南抽穗;小麦主茎遗传叶数为6,余为“生态可变叶”数;伸长期的出现是积温效应,二棱期的出现标志着春化反应已经完成;生态环境引起的小麦数量性状差异大于品种间差异等;研究建立了二层次、九等级连续变异的小麦品种生态型分类体系。首次提出了我国小麦气候生态区。研制出专用的小麦生态信息分析系统。
该项目选点类型之广泛,品种代表性之全面,试验规模之大,国内外尚无先例。28 861次组合处理的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获取的数据量之宏大,试验资料之丰富,也是已有研究无法比拟的。
研究专著和论文已被国内外重视和引用。也开始对小麦生产发挥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