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 主要完成人员:陈善铭,汪可宁,李振岐,刘汉文,曾土迈
- 起 止 时 间 :1950年1月—198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该病危害重,情况复杂,研究基础薄弱。协作组经30多年努力,已系统完整地完成了小麦条锈病全国流行体系的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查明病菌的越夏地区、方式和条件。确定5个越夏区,其中甘、青、宁、川连片最大,为主要越夏区。发现该区的陇南为越夏、易变区,陇东为越夏、传播桥梁区,其越夏菌源分别由西向东传播引至流行的主要基地是关键区。
(2)查明病菌的越冬地区、方式和条件,发现石一介线以北病菌不能或难越冬,以南可越冬,其中江汉、川、滇平原病菌冬季可继续繁殖,是当地及其他麦春季流行的主要菌源基地。
(3)建立一套切合中国实际的鉴别寄主和监测系统,对各时期流行小种组成、变化做了系统检测,发现28个小种,为抗锈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必要依据;阐明了建国后品种抗性6次大变化主要是小种、品种互作所致;查明陇南易变区的成因及山区低温对品种抗性丧失的作用。制订防治策略,提出可行测报方法,准确率达78%。此外,条锈病研究前沿技术也有较大进展。
本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1965年以来未发生全国大流行起了重大作用,对我国植病学科发展有明显影响,在国际上对小麦条锈病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