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我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研究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汤之怡,朱忠玉,邝婵娟,王素云,覃志豪,李文娟,李虹,禾军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3月—1988年2月
  • 获  奖  情  况 :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课题两次赴28省市调查、收集各省市和地市粮食产、购、销数据与有关资料,并建立了数据库,运用多种数学和常规手段进行分析。要点如下:
  1.由于人均耕地有限,需求持续增长,粮食将长期紧缺,不容忽视。1984年人均粮仅396kg,比世界人均少35kg。2000年,在动物食品消费水平仍较低的情况下,人均粮也需423kg,全国将缺粮30多亿kg。此外,经济发达地区忽视粮食生产;八亿农民的消费水平迅速增长,对粮食产消平衡均有重大影响。
  2.我国已初步形成各种粮食专门化生产地带,主要粮食品种的余粮80%左右集中在12~48个地市,粮食流量越来越大,流向越来越广,随着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流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3.根据产销现状和发展特点,全国划分11个一级产销区、3个余粮区、4个缺粮区、4个自治区;以地市为单元全国划分51个二级区。一级产销区是我国粮食平衡的基本单位,在区间进行粮食调剂,是中央解决粮食平衡的一项重要手段。
  4.提出粮食产需平衡三条原则,指明平衡包括数量平衡与品种平衡,前者是基础,后果者是其深入和发展,是平衡的关键,其重要性日益显著。品种平衡主要存在于不同产销区之间,根据产销特点和平衡途径,11个产销区又可分为6种类型,即对流型余粮区,放射型余粮区、转化型余粮区、沿海型缺粮区,内陆型缺粮区与自给型。应采取不同对策,分区指导。
  5.运用线性规划图上作业法,提出1990年、2000年合理运输方案,使之运输量最少,运费最省。
  6.除大力增产粮食、引导合理消费外,解决粮食平衡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增产粮食,同时重视发展区内短缺品种;(2)既立足国内,同时加强国际联系,调整好出口政策,狠抓优质米出口;(3)加强产销区之间横向联系,建立调入调出协作区,解决好利益补贴及分配关系。(4)在缺粮区和余粮区建立不同品种不同类型商品粮基地。

 


中国粮食余缺区分布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