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综合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卢良恕,刘志澄,梅方权,李远铸,黄不凡,黄佩民,沈治平,杨挺秀,贡冯保
- 起 止 时 间 :1982年10月—198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受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于1982年10月开始进行了“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提出了160多万字的综合研究报告和81项专题研究报告,以及85期工作简报。这是一项中长期、多目标、多层次的大系统研究,采取了宏观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探索出一套需求-生产-措施配套协调的农业系统发展研究模式。
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人民的社会需求结构将有明显改善,个人购买力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重将由60%下降到50%以下,年人均需求粮食425kg、棉花4.25kg、肉25kg、蛋12.5kg、奶25kg、鱼10kg,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我国目前主要大中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世界80年代初期的平均水平。二是各项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可以基本满足社会生活改善的需求,部分优势产品可以扩大出口。预测粮食总产量可达到0.5万亿kg、棉花1亿担、油料4亿多担、肉类300亿kg、蛋类150亿kg、奶300亿kg、鱼l 000万吨。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平均单产达到目前江苏、浙江的水平。三是实现以上预测,需要发展商品经济,引导消费,达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需要投入化肥1,2~1.5亿吨,农机动力3×108kW、用电量900亿度、灌溉面积8亿亩、农药21万吨。依靠技术进步,使化肥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都比目前提高10%左右,农机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生产技术达到80年代初国内外先进水平。四是种植业将由粮食——经济作物结构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结构,其种植比例将由8 :1:1调整为6:2:2。五是全国6个农业区的生活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将有全面地增长,但仍将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某些地区还有所扩大。肉、蛋、鱼的人均消费量,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区将要高出西南和北区达一倍。粮食生产量基本可以实现大区域之间供需平衡。
在这项研究进行过程中,通过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工作简报等形式,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咨询意见。有些论点和发展指标已为编制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技术政策和生产决策、草拟中国农村远景发展纲要、编写2000年的中国农业等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