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型稻种的起源及其耐旱性与耐冷性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俞履圻,钱咏文,蒋荷,黄清港,裘宗思
- 起 止 时 间 :1940年1月—1992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经过50年来各方面的论证说明;粳型稻种起源于陆稻。主持人俞履圻40年代在重庆北碚工作,专门研究西南各省的地方稻种,于1944年发表“西南各省之粳稻”一文,说明湖南、四川是籼稻区域,种粳稻少。种粳稻品种最多的是云南。云南西南部思(茅)普(洱)沿边一带之粳稻乃仅一部分之陆稻,其栽培有限,该地带近于亚热带气候,乃为籼稻区域。全国科学大会后,品资所成立,列农02重点课题,开展了大规模野生稻普查考察,摸清了我国野生稻的分布和种类,云南西南部思茅和普洱一带也有野生稻。云南稻种资源考察听取了农民经验之谈,还详细考察了云南西南部的生态环境,从获得的地理环境、气候及其它资料分析,说明了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具备形成粳型陆稻地带的生态条件。云南稻种资源考察之后开展了稻种分类整理地理分布分析、气温生态、酯酶同工酶、氯酸钾抗性鉴定、耐旱性和耐冷性鉴定,杂交亲和性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各稻种类型,具有的特征、特性及其地理分布和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在分类上的地位,进而论证了粳型稻种是起源于陆稻。云南西南部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一带边境的陆稻类型多,具有适宜粳稻生长的生态环境,是粳型稻种的起源地。

专家田间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