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我国核试验场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和评价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甘肃省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监测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兰州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顾八明,杨俊诚,完颜玺,裴思恩,陈景坚
  • 起  止  时  间 :1979年2月—199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依据我国历次大气层核试验放射性烟云经迹热线,在距场区中心1400km以内分南、中、北三条采样线,分别采集了露天水源,居民饮用水,土壤、粮食、油料、牧草及牛、羊肉、骨等800多个样品,重点对具有生物学意义且在较长时间内给出剂量负担的核裂变产物,90Sr和137Cs的放射性活度进行了分析测定。同时获得土壤样品中238U、232Th、226Ra、40K、137Cs等放射性核进行γ能谱分析结果。进而推算出地面1米高处的天然γ辐射水平和137Cs的贡献份额。通过对距爆心1400km以内97个土壤剖面,0-100cm,分6层取样的设计,并对其中90Sr和137Cs活度的逐层分析统计,重点研究了它们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的沉积和纵向分布规律。从生态循环和食物链的角度出发,研究了90Sr和137Cs从土壤向11种粮食作物、4种油料作物28种牧草的转移情况。对该地区露天水源、居民饮用水,主要农畜产品进行了放射卫生安全评价。
  该项目的特点是总体设计有创新,面积广,难度大,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进而反映出其科学性;突出该地区大农业特色,采集样品数量多,品种多;重点以90Sr和137Cs两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核素为分析主线。
  该项目属于对我国核试验场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污染水平这一敏感性问题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