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辛志勇,陈孝,徐惠君,钱幼亭,周广和,林志珊
  • 起  止  时  间 :1985年1月—199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粘麦黄矮病毒病是小麦主产国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种、属内缺乏抗源,抗病育种未见成效。
  从1985年起,我们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种植业研究所合作,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鉴定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n intermedinum),法国的小麦/中国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56)及其衍生的二体异附加系L1(2n=44)和我国的八倍体小偃麦无芒中4高抗黄矮病毒病(BYDV)。以它们为抗源,通过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组织培养,中国春ph(CSph)突变体,ELISA,分子探针,同工酶电泳分析等)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首次在国际上将中间偃麦草的抗黄矮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育成了一批抗性优异,农艺性状较好的普通小麦新种质(2n=42=21Ⅱ),其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育成了三个抗病异附加系(2n=44),其抗性不同于法国的L1。它们分别位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Ai-(7X)和2Ai-2上。证实了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实现外源基因引渗的可行性;同时筛选出pEleAcc3,pEleAcc2和pPJN8(E1—T1)三个DNA分子控针和α-淀粉酶2同工酶可作为黄矮病抗性选择和分子生化标记。在国内外首次运用ELISA技术早期大批量测定小麦植株体内的病毒含量。
  上述抗病种质从1990年起提供给黑龙江省农科院等20个国内单位和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鉴定,利用于小麦抗病育种计划。育成的一些抗病品系已在我国张掖、哈尔滨及澳大利亚的堪培拉、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参加产量鉴定或试种。
  该成果不仅为国内外小麦改良提供前所未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还开拓了一条融常规育种、染色体工程、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于一体的导入外源基因的育种途径。

 

三个抗病易位系与感病对照田间表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