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中国黄牛品种亲缘关系的聚类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云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延边农学院畜牧系
  • 主要完成人员:陈幼春,王毓英,曹红鹤,常洪,杨关福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199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属畜牧业品种资源多样性领域的基础学科研究,确证地方良种同种异名、起源和分类的生物学特征,为品种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是以6个血液蛋白位点共26个等位基因为主,结合生态体型,毛色和体格进行聚类分析,参照Y染色体特征和中外考古材料,通过现代数理统计和群体遗传学方法,分析出各群体间的血缘关系,提出中国地方牛种在世界牛种中的位置,而国际上在1980年只有用蛋白位点一项或其他单项进行聚类的报告。
  在测定20个品种2217头牛的有关指标后,在多层次有系统地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方黄牛可分二大系统三大类,并受4种古代牛的影响,有依据地推翻了把中国黄牛认为是印度瘤牛与欧洲普通牛混血的谬误。首次向国际证明:中国南方高峰牛是不同于印度留牛的古代封牛后代。海南高峰牛是中国瘤牛的发源地、南阳牛有非洲瘤牛影响、东南沿海黄牛品种受东南亚斑腾牛的影响。填补了中国牛在世界牛种分类中的空白。
  著作的发表受到粮农组织的资助并向国际发放500册。国际动物种质资源专刊和动物育种文摘作专题报导,A.Baker教授用于重新修订世界牛种的分类,Mason教授用于修改第四版世界畜种词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卷多次引证其内容,并列为专著予以介绍。
  该项研究提出的中国黄牛两大系统三大类型的论点及欧洲牛种与我国各地黄牛在不同经济和自然条件下的杂交效果,印证了杂交优势与异源牛种间差别大小有关,以课题组有关杂交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心的估测,每头一代改良牛的新增纯收益163.02元,将缩传系数0.65的因素包括在内,1991~1997年的收益为1.9亿元。在保种方面,用血型、体态、毛色、史料的综合因素分类,每类牛保存头数从450头减少到50头,保种费可以每年1980万元减少到37.5万元,一年可节省1852.5万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