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旗添彩,做新时期的农科人
文章来源:中国农科院直属机关党委
作者:作科所 张丽娜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1-10-20
[编者按:近日在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开展的“我为党旗添光彩”征文演讲比赛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名团员青年取得优异成绩。此次征文演讲活动充分展示了我院团员青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三农事业,理想信念坚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将他们在此次比赛中获奖作品刊发出来,与大家共勉。]
2004年6月4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站在镰刀斧头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九十年的风云激荡。是党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引导我,培养我,激励我!是党带领着我们伟大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当我翻开历史长河,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人们送来了黎明的曙光,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从此走上了充满希望的征程。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千百万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昂首阔步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如今,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突飞猛进。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奉献、在拼搏、在献身!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新中国,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共产党的信仰。我们不会忘记,1997年6月30日,那不眠的一夜,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不会忘记,当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充满自豪的那一瞬间;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奋不顾身、冒着余震危险,在汶川和玉树舍己救人的党员和战士;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是啊,每一个危急时刻,每一次面临困难,我们总能感受到聚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共产党领导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正是这力量让我们敢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在逆境中焕发斗志,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正是这力量,时刻促使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在我身边就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有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这里保存着我国33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人们将其比喻为一座蕴藏着无法估量其价值的“金库”。然而,它也饱含了一位中国农业女科学家的无数心血与汗水。她就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著名作物种质资源专家、董玉琛。50年的科研生涯中,她躬身追寻,在最崎岖的山路间寻觅种质资源,在寂寞的实验里探秘科学真谛,执著不辍,用智慧的力量构建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库,让科学的光芒洒向无垠的田野。
上世纪90年代末,孟山都公司从中国的一份野生大豆中发现了一个与大豆高产相关的基因,并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申请专利,东北大豆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得不拱手与人,甚至还发生了“种中国豆,侵外国权”的咄咄怪事。面对这一切,贾继增先生内心的紧迫感难以言喻,他废寝忘食,只身一人却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在“基因大战”中力拔头筹;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里,他多次被公派出国学习,每次都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毅然决然的回国,面对国外的优厚条件,贾继增先生总是说:“我的心在中国,我的同事、我的项目正等待着我。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义不容辞的任务,而我只是做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面对各方面的赞誉,贾继增先生总是淡然一笑:“全国像我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成千上万,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普通。出国按时归来的学者数以万计;搞科研加班加点很正常;学生遇到困难时指导、保护他们是老师应尽的职责。”
干旱缺水是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难题,景蕊莲带领课题组知难而进,努力探索,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作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标准。她经常带病工作,因课题任务紧,总无暇顾及。她深知,生物节水农业研究任重道远,“愿将辛劳唤甘露,省却清泉育禾苗”,这是她的决心和志愿。她带领着团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不断创新,为发展我国的生物节水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像他们这样的党员在农科院还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无私奉献、潜心科研的精神鼓舞着全体农科人心系三农、服务三农。他们带领着农科人用磐石般的信念,钢铁般的臂膀,向着“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奋斗目标大踏步的前进着。
作为农科院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有着同样艰巨的历史任务与重要的责任。不论是什么职务、不论是什么级别、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把自己当做农科院的主人,都怀有一种使命感,为我们的家增添一份光荣、一份温暖、一份荣誉,让我们的农科事业蒸蒸日上。当我对比老一代科学家的时候,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农科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就要胸怀大局,扎根农科;就要爱岗敬业、坚守平凡;就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就要热爱农科,执着事业。如果,党需要,人民需要,祖国需要,我们愿意和岁月一起慢慢变老,让“农科人”的形象永远年轻鲜活!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2004年6月4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站在镰刀斧头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九十年的风云激荡。是党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引导我,培养我,激励我!是党带领着我们伟大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当我翻开历史长河,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人们送来了黎明的曙光,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从此走上了充满希望的征程。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千百万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昂首阔步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如今,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突飞猛进。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奉献、在拼搏、在献身!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新中国,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共产党的信仰。我们不会忘记,1997年6月30日,那不眠的一夜,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不会忘记,当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充满自豪的那一瞬间;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奋不顾身、冒着余震危险,在汶川和玉树舍己救人的党员和战士;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是啊,每一个危急时刻,每一次面临困难,我们总能感受到聚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共产党领导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正是这力量让我们敢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在逆境中焕发斗志,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正是这力量,时刻促使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在我身边就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有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这里保存着我国33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人们将其比喻为一座蕴藏着无法估量其价值的“金库”。然而,它也饱含了一位中国农业女科学家的无数心血与汗水。她就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著名作物种质资源专家、董玉琛。50年的科研生涯中,她躬身追寻,在最崎岖的山路间寻觅种质资源,在寂寞的实验里探秘科学真谛,执著不辍,用智慧的力量构建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库,让科学的光芒洒向无垠的田野。
上世纪90年代末,孟山都公司从中国的一份野生大豆中发现了一个与大豆高产相关的基因,并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申请专利,东北大豆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得不拱手与人,甚至还发生了“种中国豆,侵外国权”的咄咄怪事。面对这一切,贾继增先生内心的紧迫感难以言喻,他废寝忘食,只身一人却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在“基因大战”中力拔头筹;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里,他多次被公派出国学习,每次都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毅然决然的回国,面对国外的优厚条件,贾继增先生总是说:“我的心在中国,我的同事、我的项目正等待着我。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义不容辞的任务,而我只是做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面对各方面的赞誉,贾继增先生总是淡然一笑:“全国像我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成千上万,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普通。出国按时归来的学者数以万计;搞科研加班加点很正常;学生遇到困难时指导、保护他们是老师应尽的职责。”
干旱缺水是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难题,景蕊莲带领课题组知难而进,努力探索,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作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标准。她经常带病工作,因课题任务紧,总无暇顾及。她深知,生物节水农业研究任重道远,“愿将辛劳唤甘露,省却清泉育禾苗”,这是她的决心和志愿。她带领着团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不断创新,为发展我国的生物节水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像他们这样的党员在农科院还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无私奉献、潜心科研的精神鼓舞着全体农科人心系三农、服务三农。他们带领着农科人用磐石般的信念,钢铁般的臂膀,向着“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奋斗目标大踏步的前进着。
作为农科院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有着同样艰巨的历史任务与重要的责任。不论是什么职务、不论是什么级别、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把自己当做农科院的主人,都怀有一种使命感,为我们的家增添一份光荣、一份温暖、一份荣誉,让我们的农科事业蒸蒸日上。当我对比老一代科学家的时候,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农科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就要胸怀大局,扎根农科;就要爱岗敬业、坚守平凡;就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就要热爱农科,执着事业。如果,党需要,人民需要,祖国需要,我们愿意和岁月一起慢慢变老,让“农科人”的形象永远年轻鲜活!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