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现代农业究竟有多远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黄德林 著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1-09-13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业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被广泛地认知、思考和改革。一方面,农业发展必须紧跟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步伐。另一方面,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中国农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使中国农业发展又步入重重矛盾之中。中国农业走向何方,时刻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
从20世纪70年代末始,中国在工业基础整体上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条件下,按照西方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由此,开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大讨论和大规模建设。但是,这种建设活动并没有达到促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预期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就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而言,在没有社会工业化发展基础和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建设似乎是遥远不可及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人民公社土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中国农业生产又一次步入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中,且实践证明这一生产方式非常有效,体现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农业政策逐渐被农产品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补贴等农业政策涵盖的议题所替代,这些市场机制与小农经济积累的矛盾,导致中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严重的“三农”问题出现与恶化,相对于“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不再有现实意义。如果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中国农业是在为重工业发展“做剪刀差”,那么,1980年后,中国农业仍然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剪刀差”,这种剪刀差从农产品价格上转化到农民工身上,成千上万农民工为国家的工业化在作贡献,可他们却不是“自由农”,不是能够为工业化进程中提供劳动力的“自由农”,他们依然是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依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业发展步入停滞不前状况,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农业生产资源受到挑战。诸多因素影响使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问题如此尖锐,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这时,学者们反思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问题,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四化之路,在21世纪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需要扩充,从生产领域到管理领域甚至到农业政策领域都需要现代化,这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需要另一个内涵更广的名词替代,现代农业无疑是最确切的了。21世纪初始现代农业的概念被中国学者们公认为是中国农业走出瓶颈的正确方向。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经典的内容,即现代农业不仅包括农业装备的现代化,精准化,还包括,农业管理的现代化,知识化。 二是现代农业还是与时俱进的产物,21世纪,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农业已经步入信息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赋予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可以这样理解,从符合国家特征条件而言,现代农业的内涵优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它更适应于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特征。其一,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工业化国家,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的原始成分含量高,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还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农民个体的进步。二是受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影响,中国的学者们试图寻求一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自身路径。三是在后现代化社会阶段,即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能否出现跳跃式发展模式。
围绕中国现代农业,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能够获得成效,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中国的农业问题既存在深刻的社会问题,也能在巨大的区域差异问题,它过去是基础、现在是基础,将来还是基础。它过去是小农经济,现在依然是小农经济,也许,当这种小农经济彻底被打破的那一天,就是中国现代农业到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