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任红艳 著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1-09-1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化和显著化,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和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使得对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所有问题中,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性质作出判断,探寻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区间,是不应该、也不能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日趋成熟,但在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虽然也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适度性标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现有的研究很少对此作出研究与描述;二是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多是停留在定性认识层面,量化研究还很不深入和成熟;三是各种研究中多是使用已有的国际通用的分析工具和判断标准,在指标的使用方面并没有出现质的突破。因此,加强理论研究,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对收入差距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索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分析工具并提出科学的判断标准,帮助人们统一对收入差距性质的认识,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适度性”研究为主线开展研究与分析,系统回顾了收入差距适度性思想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深入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现状,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指数,并用来对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在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分别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本书导言部分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指出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变化以及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及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许多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由此引出本书的研究主题及选题依据,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收入差距适度性理论研究回顾部分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理论在国内外研究及其进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从理论脉络上梳理了各经济学主要学派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问题所作的研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在内容安排上,本部分从对适度性理念及其演进的认识入手,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对西方经济学各主要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公平效率观进行了系统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及发展现状做了回顾与评述。
第三部分也就是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格局的实证分析部分,旨在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收入差距适度性理论探讨提出实证依据。在这一部分,通过引用大量统计数据、借鉴多种分析工具,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总体描述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的总趋势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但体现在行业、地区等各个方面,在变化方向和速度都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对收入差距扩大化给社会效率与公平带来的影响以及目前学界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基本观点作了分析和评述。
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理论探讨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在第二、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理论探讨,明确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特征以及判断原则,重点对收入差距适度性指标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价值判断引入基尼系数,设计出适用于我国的规范指数——收入差距适度性指数,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区间及判断标准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了泛化分析,定性地作出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适度性区间,但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已比较突出,需引起高度重视”的判断。
最后,第五部分对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适度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既有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有为“渐进式”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另外还存在收入分配结构上的不合理。基于这个认识,针对如何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提出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