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科这十年

【农科这十年】 坚持“四个面向” 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条件平台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聚焦“两个一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抢抓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全院重大区域中心布局日益完善、重大科研设施建设提质增速、科研条件环境明显改善、仪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优势学科设施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条件支撑和保障。

  10年来,中国农科院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66.5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资和自筹资金17.17亿元;统筹布局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国家南繁研究院等7个综合性区域中心建设,梯次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高级别实验室等7个重大科研设施,集中改善了35个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和10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等装备条件,新建升级了36个农业科学试验基地,新购置1.6万余台(套)科研仪器设备。

  在2018年农业农村部首届“农业优质工程奖”评选活动中,全院2个重大工程获得农业优质工程奖、4个单位获得先进集体奖、6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称号,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条件建设管理队伍。

 

  区域中心和重大科研设施: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两个一流”,推动区域中心布局建设,梯次谋划和建设一批重大科研设施

 

  (一)坚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打造一批基础性前沿性国之重器。紧扣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聚焦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大数据等农业前沿交叉领域与传统育种技术的融合,谋划和建设了一批世界前沿的重大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

  持续投入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具备年构建指纹图谱8000份以上、分离和测序出序列标签12万条以上、克隆和功能验证重要基因8个以上的研究能力。高效运行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显著提升我国规模化畜禽经济性状关键基因发掘、畜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畜禽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研究水平。加速建设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着重解决农业基因组学在生物育种领域交叉应用,可实现数据存储能力20PB、计算峰值500万亿次每秒农业生物资源基因组分析,预计202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积极谋划植物生物安全资源保藏利用、未来小麦生物学智能仿真、油脂生物合成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设施,为推动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提供高点支撑。

  

  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实景图

 

     

  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效果图

 

  (二)坚持面向现代农业主战场,统筹推动区域中心布局建设。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产业布局,结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基地建设。

  支持“南繁硅谷”和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南繁研究院实体化建设,开创性利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资金,成为首个利用该专项资金开展建设的部属单位,得到时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部基本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焕鑫的充分肯定。贯彻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协同利用地方政府投资和中央财政资金,建设以都市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成为服务西南地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聚焦解决东北水稻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高质量建设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为北方水稻产业持续提质增效、筑牢“东北大粮仓”夯实根基。整体部署和推进西部农业科技力量,建成西部中心综合服务楼,支持新疆昌吉、库尔勒等试验基地建设,打造立足新疆、辐射西部、示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着眼科技兴蒙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筹建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沙尔沁、呼伦贝尔、乌拉盖等基地条件建设,推进自治区农牧业全面升级,为北方草原牧区乃至全国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典型样板和先进示范。

  

  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规划效果图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规划效果图

  

  (三)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系统推进种业重大科研设施建设。扛稳“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治责任,前瞻布局和谋划建设一批种业“国之重器”,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筑牢种业基石。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并运行。总建筑规模2.1万平方米,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一流,可满足今后50年我国作物育种、基础研究、产业化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重大需求。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批复立项。总建筑规模1.4万平方米,保存2522个国内外畜禽品种,超低温保存容量3325万份,覆盖国内全部品种和国外25%左右的品种,成为全球保存畜禽种质资源总量最多、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平台,预计2022年底开工建设。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申请立项。将成为我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诺亚方舟”,具备保藏20万株500万份的资源保存能力,已完成规划、稳评等前期工作,力争年内立项。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全面推进。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将突破“卡脖子”表型技术研究瓶颈,提升南繁服务能力和现代育种水平,实现年可鉴定控制环境表型3400份、大田环境表型4600份,创制基因资源10000份,预计202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种业创新中心加速建设。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突出创新精准育种技术和完善种业科技创新链,将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种质资源100-200份、推广面积千万亩以上战略性新品种10-15个、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畜禽新品种5-10个,预计202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实景图

  

  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效果图

 

  (四)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拓展京区发展空间和生物安全平台设施建设

  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发展大局,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推进院部高质量发展。打造升级版院区。对标北京“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主动融入“三城一区”空间布局,积极拓展京区发展空间。高起点规划建设国家未来农业中心(昌平),以昌平院区为抓手,强化资源统筹,系统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重大条件平台缺失、人才住房保障不足等发展“瓶颈”。高起点编制《国家未来农业中心(昌平)暨昌平院区总体规划》,争取3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指标预留,力争5-15年布局建设国家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北京)、国家农业数字科研协同创新平台等一批重大设施,成为中国农科院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布局战略科技力量的所在地,助力昌平区健康美丽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美城”和“生命谷”。建设和谐美丽院区。坚持“科研院区、文化院区、平安院区、美丽院区和生活院区”定位,推进落实“举院抓大事”机制,发挥院所两级协同治理机制优势,认真贯彻“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求,编制完成中关村院区综合改造提升方案,整体提升全院事业发展公共保障能力。以实施条件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推进中关村院区东区、西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马连洼研究生教室改造,分3批推进京区24.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提高科研发展的公共保障和基础支撑能力以及职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关村院区综合改造提升效果图

 

  强化生物安全平台体系建设。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系统谋划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设施,支撑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高效运行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开展草地贪夜蛾等重大植物疫情和全球高危有害生物防控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建成使用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动物最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也是全球第三个可进行马、牛、猪、骆驼等大动物相关研究的生物安全设施,成为国家重要动物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综合性研究平台,在“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制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集中建成以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为主的生物安全三级设施群。建筑面积8926平方米,开展了口蹄疫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新型冠状病毒等毒种重要研究和检测工作,有力保障了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战略需求。

  

  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实景图

  

  创新举措:落实“举院抓大事”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加强条件建设顶层设计。按照“重大科研设施一张图、试验基地一张网、建设项目一张表”思路,构建全院创新条件能力平台一盘棋,推动“三个层级、六类平台、全链条部署”科研平台体系建设。开展面向2035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编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条件能力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四五”条件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科研、平台、条件,项目系统化、实体化、集约化建设,为全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更系统的条件支撑。

  (二)构建多元化条件投资体系。稳住一头,扩大总量、做优增量,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创新拓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投资,探索利用社会资本并鼓励研究所使用自有资金开展条件建设。2012年全院条件建设主要由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构成,年度投资6亿元;2021年,条件建设资金已涵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资金、地方政府债、自有资金、社会资本等,年度投资11.73亿元,建设资金复合年增长率达到7%,多元化投资保障全院事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创新建立重大科研设施项目谋划首席科学家机制和时间—任务矩阵工作法,高质高效地推进了一批重大科研设施谋划和建设。发挥首席科学家在项目谋划过程主导作用,牵头研究重大科研设施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工艺技术方案、工程需求和仪器设备需求等。强化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工作任务矩阵”,按照确定的任务、确定的时限扎实推进项目谋划工作。加强院所联动,转变工作作风,下沉工作面,推动重大科研设施项目谋划由指导者向参与者转变,提高了项目谋划效能。

  (四)抓好抓实项目管理关键点。防风险。利用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平台、院所运行监测系统,结合主管部门监测通报,建立项目约谈督导机制,合理设置建设项目监测指标,强化动态监测、风险预警、事前事中控制,提高项目执行力度,加速形成能力。增效率。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特点,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电子/纸质档案随项目实施移交和归档。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创新推行线上视频检查和验收,提高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提能力。以项目谋划、申报、评审以及招标采购、合同管理、施工组织、工程结算、竣工验收等全链条项目管理为内容,组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专题讨论、区域交流等多种形式管理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全院条件队伍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