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产业专家团» 产业专家团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组建方案

发布时间:2023-01-1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将科技支撑小麦丰收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政治任务,通过组建小麦产业专家团,组织全院科技力量,持续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模式,切实夯实小麦主产区稳产保供基础,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背景意义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口粮消费作物、国家主要商品粮以及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品种,也是全球约40%人口的主粮。小麦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小麦生产事关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

  小麦稳产保供意义重大。2021年我国小麦总产量1.37亿吨,总消费量为1.49亿吨,消费总量占全球的18.9%,进口小麦977万吨。目前,小麦生产正面临种植面积趋降、极端天气和主要病虫害频发、主产区干旱缺水加剧、国际病害入侵形势严峻等综合因素的严重威胁,迫切需要科技支撑保障小麦生产。

  (二)实现小麦稳产保供必须依靠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是实现小麦稳产保供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院组织全院精锐力量,围绕小麦全产业链开展了“藏粮于技”重大科研任务及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应用示范,培育出中麦578、鲁原502、中麦175等大面积推广应用品种以及“航麦”“轮选”“普冰”系列品种,并在栽培、植保、耕地质量提升、防灾减灾、收储加工、行业形势预警研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保证小麦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10年,小麦单产增幅达18.7%,主要依靠科技力量,其中品种贡献率为58%。

  (三)常态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我院现有以作科所为主的10个研究所、30个研究团队开展小麦研究相关工作,主产区分布60多个试验点,有力服务小麦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去年以来,组织专家先后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抗灾夺丰收、“三秋”抢收抢种、夺夏粮丰收等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专项行动,有力支撑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但院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各所协同科技支撑意识不强,长期稳定的稳产保供科技服务保障机制还未最终形成,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稳定一支常态化技术攻关与稳产保供科技队伍,更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科研。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指示精神,组建小麦产业专家团,以科技支撑小麦产业发展为手段,以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科研为目的,遵循“平时布局、战时实用”保障模式,面向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三大小麦生产功能区,建立专家工作站,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的总体要求,结合“专家团-专家站-田间课堂”的服务格局,整合我院良种培育、栽培耕作、地力提升、植保减灾、收储加工等方面科技力量,开展小麦产业科技支撑工作。集成示范一批关键技术产品,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服务网络平台,锻炼一批农业科技实用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

  每年根据小麦产业发展需求、种业企业需求、农户需求、服务科技创新本身需求,以及生产应急服务需求,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强化年度主导品种种植布局,制定地力保护及提升技术方案,集成示范小麦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鉴选推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重大品种,加大推进重大病虫害防控和气象灾害预警,推广机械收储减损、加工节能、质量调优技术,解决小麦生产科技问题,培养一批“一懂两爱”新农人。

  依托我院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35人左右固定人员与70人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稳定的小麦产业科技支撑队伍,有重大应急服务任务时调得来、派得出、用得上。建立长效机制,与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合作,在黄淮海小麦生产功能区的河南新乡、周口、安阳、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等,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功能区的江苏扬州、湖北襄阳等,西南西北小麦生产功能区的四川广汉、内蒙巴盟、新疆昌吉等区域,建设10个小麦产业专家工作站,作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培训带动100名左右新农人,核心服务区小麦单产提升5%。

  2035年,健全小麦产业专家工作站,推进我国小麦生产功能区单产提高8%,通过“田间课堂”培训新农人1000名左右。区域专家工作站小麦和下茬作物周年总产量达“吨半粮”,小麦平均亩产达650-700公斤。

  四、组织架构

  小麦产业专家团是一个整合全院不同研究所相关专业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务型组织,是履行我院服务小麦产业稳产保供职能使命的松散型机制,设团长1名、副团长2名,分设10个专家工作站(详见图1),每个工作站由育种、栽培、植保、加工、农机、信息等方面专家组成。各站任务由作科所植保所资划所环发所、加工所、农经所棉花所灌溉所信息所责任创新团队牵头,并联合院外相关科教推广单位及生产一线专家共同组织完成。结合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与协作。

  1.良种筛选,重点开展小麦新品种测试、筛选、展示、示范与应用。作科所牵头,棉花所植保所、加工所等研究所参加。

  2.栽培耕作,重点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灾害性天气生产能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科所牵头,资划所灌溉所等研究所参加。

  3.地力提升,重点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化肥农药控施技术示范与应用。资划所牵头,作科所环发所等研究所参加。

  4.植保减灾,重点开展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防灾减灾预警研判、应急方案拟定、技术实施与培训。植保所牵头,环发所资划所等研究所参加。

  5.收储加工,重点开展小麦生产功能区质量鉴定与评价,机收作业质量提升,机收、加工减损节能技术示范。加工所牵头,作科所、南农机等研究所参加。

  6.产业信息,重点开展组织小麦产业发展年会,建立小麦全产业链大数据监测预警服务平台,构建适合小麦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价格预测分析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作科所牵头,农经所信息所等研究所参加。

  

  图1小麦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小麦产业专家团扎根产业一线,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政府部门,服务于相关企业,服务于我院科技创新。

  (一)开展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研判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提出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端科技智库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向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等上级部门递交咨询报告,在国家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凝练重大攻关目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

  凝练科技研发任务和产业优化布局建议,加强品种区域种植布局,鉴选示范优良品种,提升小麦生产功能区的产业竞争力。集成示范小麦高产优质潜力提升技术,推进地力提升及应急土肥水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统筹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灾害预警研判。加强机械收储减损、加工节能、质量调优技术模式应用。

  (三)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保障区域生产安全

  监测分析作物病虫害、气候因素导致的灾情等变化,开展应急服务等工作。统筹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强化信息管理,加强灾情调度会商,及时报送灾情预测报告。

  (四)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田间课堂,培训“一懂两爱”新农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分层分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分级建立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青年农场主的培养。

  (五)形成协同研讨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服务平台

  调查、收集并及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报告。开展小麦及下茬作物技术衔接,协调各运行单元开展调研,组织产业发展年会。建立小麦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构建适合小麦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价格预测分析模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二)加强协同创新。一是与国家任务协同,包括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的国家重点任务,履行产业服务使命;二是与区域内力量协同,与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三是与国家体系、农技推广部门、联盟协同,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构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小麦专家组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研究所承担的应用类研究、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示范展示等项目资金,拓展资金投入渠道;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筹集工作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制定专家站激励方案,专家进入和退出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建立一套重视“到田间去”的评价指标体系。自科类团队侧重田间地头工作时间、成果推广面积、成果效益等指标;社科类侧重基层调研次数、访谈群体数量等指标。把各团队发挥的作用作为对小麦产业专家组评价的重要导向,作为职称评定和人才选拔的硬标准。建成有标准、有监督的评价体系,助力常态化全天候服务目标实现。

  (五)做好宣传表彰。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小麦专家组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各运行单元要及时总结和大力宣传小麦专家组工作的突出成效、典型案例,表彰小麦产业专家团先进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