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产业专家团» 产业专家团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产业专家团组建方案

发布时间:2023-01-11    

  蔬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在2022年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讨论会上再次强调“保障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2022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提出要“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反映了党中央对于蔬菜“保民生、保供给”问题的高度关切和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因此,蔬菜稳产保供是“国之大者”,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要求。

  一、背景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四个面向”总要求,做好科技支撑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亟需组建一支“关键时刻能站出来、重要时刻能冲上去”的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团队。通过组建蔬菜产业专家团,汇集全院科技力量,创新组织模式和建设机制,持续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夯实蔬菜主产区稳产保供智力和技术基础,切实践行大食物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贡献。

  (一)蔬菜稳产保供对国家食物安全意义重大

  蔬菜产业是农业农村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蔬菜不仅种类多、形色多样,而且营养丰富,是我国城乡居民健康饮食的首选,蔬菜消费量占人民食物总量的41%,蔬菜的周年安全有效供应和菜价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稳定意义重大。现在我国蔬菜总产量、人均消耗量和种类多样性均列居世界第一,基本保障了“菜篮子”周年供应,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蔬菜产业稳产增产、可持续发展,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社会稳定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二)实现蔬菜稳产保供必须依靠科技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断压缩菜农收益空间,加之极端气候和重大病虫害频发,严重威胁着蔬菜的安全生产和周年供应。科技支撑是实现稳产保供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院组织全院精锐力量,围绕蔬菜全产业链开展蔬菜品种国产化、蔬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应用与示范等行动,培育出“中甘”系列甘蓝、“中农”系列黄瓜、“中椒”系列辣椒、“中薯”系列马铃薯等优良品种,并在高效栽培、绿色植保、加工增值、防灾减灾、蔬菜产业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保证蔬菜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提升蔬菜稳产保供能力。

  (三)常态化协同化的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我院现有以蔬菜所为主的10个研究所(蔬菜所植保所、南农机、资划所环发所农经所、加工所、灌溉所、麻类所、基因组所),约20个研究团队开展蔬菜产业相关研究,有效服务蔬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去年以来,组织蔬菜方面的专家先后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抗灾夺丰收、“三秋”抢收抢种、长江中下游夏季防高温等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专项行动,有力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但院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各所协同科技支撑意识不强,长期稳定的稳产保供科技服务保障机制还未最终形成,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稳定一支常态化技术攻关与稳产保供科技队伍,更好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

  二、总体思路

  按照“四个面向”总要求,立足蔬菜主产区,围绕全局共性、区域特性产业问题,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产业专家团,遵循“超前布局、战时实用”的模式,面向东北、西北、黄淮海与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南方等5大蔬菜主产区,建立专家工作站,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工作要求,结合“专家团-专家站-田间课堂”的服务模式,通过“拉出一支队伍,关键时刻服务生产需求;创出一个机制,科研创新覆盖全产业链;打通一条渠道,国家院所直通田间地头;实践一套模式,科研选题来源基层一线;践行一种精神,培育一懂两爱科学人才”的任务要求,全方位、成建制、常态化全力支撑蔬菜供给。

  三、发展目标

  依托我院现有蔬菜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40人左右的固定人员、80人左右的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稳定的蔬菜产业科技支撑队伍,有重大应急服务任务时能够调得来、派得出、用得上、打得好。建立长效机制,与主产区政府、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合作,在东北辽宁凌源、内蒙赤峰,西北甘肃肃州、宁夏贺兰,黄淮海与环渤海山东寿光、河北藁城,长江中下游湖南南岳、浙江苍南和南方贵州毕节、广西百色等主产区,逐步建设10个蔬菜产业专家工作站,作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在当地培训带动一批“一懂两爱”新农人。

  总目标:设施蔬菜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持续改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相协调、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蔬菜全产业链体系。

  2022-2025年,蔬菜单产比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机械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管理面积达到3亩,生产效率提高10%,培养带动新农人1000名左右。2025-2035年,蔬菜单产提高20%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人均管理面积达到10亩以上,培养带动新农人10000名左右。

  四、组织架构

  蔬菜产业专家团是一个以蔬菜所为主、整合全院研究所相关专业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务型组织,采取灵活机制,履行我院服务蔬菜产业稳产保供职能使命。设团长1名、副团长2名,分设10个专家工作站(详见图1),每个工作站由育种、栽培、植保、加工、农机、信息等方面专家组成。各站任务由蔬菜所、南农机、资划所环发所、加工所、农经所创新团队牵头,联合院外相关科教推广单位及生产一线专家共同组织完成。结合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与协作。

  1.良种筛选:重点开展蔬菜新品种测试、筛选、展示、示范与应用。蔬菜所牵头,麻类所、基因组所、加工所等研究所参加。

  2.高效栽培:重点开展集约化育苗、高产高效栽培、设施蔬菜生产等技术研发、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灾害性天气生产能力提升科技支撑。蔬菜所牵头,资划所环发所灌溉所、南农机等研究所参加。

  3.绿色植保:重点开展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防灾减灾预警研判、应急方案拟定、技术实施与培训。蔬菜所牵头,植保所、南农机等研究所参加。

  4.全程机械化:重点开展基肥施用、耕整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废弃物处理等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装备配置选型等。南农机牵头,蔬菜所参加。

  5.加工增值:重点开展蔬菜采后保鲜、加工增值等技术研发和示范。加工所牵头,蔬菜所、南农机等研究所参加。

  6.产业信息:重点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监测预警服务平台,构建适合蔬菜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价格预测分析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蔬菜所牵头,农经所参加。

  

  图1 蔬菜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蔬菜产业专家团扎根产业一线,全力做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科研工作。

  (一)开展蔬菜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研判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趋势,提出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建议,充分发挥高端科技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向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等上级部门提出咨询报告,为国家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科技政策等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凝练重大攻关目标,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

  凝练科技研发任务和产业优化布局建议,加强重大优良品种筛选与示范,集成示范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遴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统筹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强机械化生产模式示范,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能力,强化灾害预警研判,加强采后减损和加工增值技术应用。

  (三)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保障蔬菜生产安全

  监测分析作物病虫害、气候因素导致的灾情等变化,开展应急服务等工作。统筹做好蔬菜防灾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强化信息管理,加强灾情调度会商,及时报送灾情预测报告。

  (四)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田间课堂,培训“一懂两爱”新农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分层分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分级建立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青年农场主的培养。

  (五)形成协同研讨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服务平台

  调查、收集并及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报告。协调各运行单元开展调研,组织产业发展年会。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构建适合蔬菜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价格预测分析模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专家团的具体工作由蔬菜所牵头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协同创新。一是与国家任务协同,包括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的国家重点任务,履行产业服务使命;二是与区域内力量协同,与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三是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创新联盟协同,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构建机制,形成合力,提高蔬菜产业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研究所承担的应用类研究、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示范展示等项目资金,拓展资金投入渠道;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筹集工作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制定专家站激励方案,专家进入和退出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建立一套重视“到田间去”的评价指标体系。自科类团队侧重田间地头工作时间、成果推广面积、成果效益等指标;社科类侧重基层调研次数、访谈群体数量等指标。把各团队发挥的作用作为对蔬菜产业专家团评价的重要导向。建成有标准、有监督的评价体系,助力常态化协同化全天候服务目标实现。

  (五)做好宣传表彰。对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及时进行总结报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向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案例、总结工作成效等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