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分享到

和合共生——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5-03-09 |来源: 新华社|作者:韩梁 朱瑞卿
字体 小 中 大

泱泱中华,巍巍河山。这方水土涵养了中华民族开放自信、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承载着古老文明亘古绵长、灿若星汉的历史文化,镌刻下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弦歌不辍的文明长卷。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今日之中国呈现一派生气盎然的文明气象,在创造中孕育希望,在探索中开拓进取,在与不同文明的相遇相知中交融互鉴,续写时代华章,描绘和合愿景,为应对时代之变提供智慧启迪,为人类文明百花园的持久繁荣贡献力量。

与古为新 唤醒文明生机

这个春天,带着东方美学的神韵,伴着“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呐喊,“哪吒”脚踏风火轮,一路风驰电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哪吒,配以精湛的艺术构思和先进的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让来自五洲四海的观众为之倾倒。

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马拉泰尔对哪吒系列影片第一部念念不忘,正在期待观看这部新作。“中国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十分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地利用电影等各种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马拉泰尔说。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传统与现代相融相促,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取材中国古典名著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展现中国非遗技艺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彰显乡土文化魅力的“村BA”“村超”“村晚”火到大洋彼岸……中国人的文化创造,为世界打开一扇扇读懂中国的窗口。

柬埔寨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蓝莹说,中国的文化实践对柬埔寨有很强借鉴意义,“融合现代科技的文化创新,更能体现当代价值,对于传承延续整个民族的文明至关重要”。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巴基斯坦前国家遗产与文化部部长赛义德·贾迈勒·沙阿对此深有共鸣。他说,当一个国家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紧密相连时,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继而推动国家发展和各领域进步。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带着深沉的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涌流,新时代的文化感召不断提升。

仰望星空,“神舟”“北斗”“嫦娥”“祝融”探秘浩瀚宇宙,诠释“中国式浪漫”。脚踏实地,用最长的桥梁,最快的高铁,美丽的乡村,现代的城市,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绘就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拥抱世界,用自主创新打破路径依赖,用技术革新加速全球绿色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实践相互激荡,推动传统与现代彼此交融,科技与文化交相辉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弦歌不辍,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滋养,为世界人民提供智慧启迪。

“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肯尼亚晨星大学讲师西尔维娅·韦克妮看来,通过持续创新,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交融互鉴 汲取前行动力

3月春光里,首都博物馆人流如织。“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吸引众多观众。数百件珍贵文物远道而来,一部全景式古希腊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今天的相遇不是第一次会面,是一场文化互动,它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满。”希腊驻华大使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希中文明的又一次亲切对话。

去年11月,希腊学者扬尼斯·科图拉斯在北京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

习近平主席倡导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让科图拉斯深有感触:“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是全球政治稳定的基石,有助于为人类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

穿越岁月的波涛,人类文明的航船行至新的历史坐标。经济增长失速削弱文明进步动能,地缘政治冲突撼动文明存续根基。是放任“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负能量破坏文明经纬,还是以交流互鉴超越意识形态藩篱?人类文明的大船亟待校准航向,穿云破雾。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主席一次次面向世界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推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与世界各国携手绘就相知相亲、共同发展的画卷。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交流尤为重要,共同行动更是关键。”克罗地亚前总统伊沃·约西波维奇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有力推动各国增进了解,携手迈向共同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认为,中国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为世界创造更多理解与合作的可能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形象地将世界文明比作自然生态系统。他说,只有文明生态多样且充盈,才能为人类提供充足资源和养分;一旦文明生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面临威胁。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良渚论坛”,为不同文明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树立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举办中外旅游年、文化节、青年艺术节,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架起一座座友谊和理解之桥,为共同发展繁荣注入文明力量。

在沟通中培育友谊,在交流中寻找共鸣,在联通中推动合作,在团结中汇聚合力。中国致力于建设生机盎然、和谐美丽的世界文明百花园,谱写人类文明交响的新乐章。

和合共生 塑造共同未来

2025年1月,格林纳达总理米切尔访华期间,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体验高铁模拟驾驶舱。

他赞叹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非凡成就,称赞习近平主席为中国和世界作出的贡献,“他知道这份重任不仅关乎中国,还关乎全球南方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展览中这句话让米切尔久难忘怀:“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我要尽最大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新时代中国矢志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从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凝练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描绘和衷共济的文明发展新图景……

今日之中国,不仅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更勇立时代潮头,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应对世界百年变局提供智慧和力量。

“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习近平主席说。

研究现代化理论的南非学者马哈茂德·帕特尔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范式。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说,中国和非洲都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利用和谐与共识的文化传统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

文明的觉醒,精神力量的勃发,释放出巨大能量。曾经饱受殖民之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自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结伴同行,在互学互鉴中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塑造多元文明共生共荣的格局,汇聚应对共同挑战的共识。

“要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这是新时代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的视野和担当。

“习近平主席提醒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休戚与共,拥有共同的未来。”巴西东方学学者古斯塔沃·平托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续了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天下大同”的理想。今天的中国以大格局、大担当,在不同国家间播下互信与共同繁荣的种子,促进全球南方合作,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和三大全球倡议,代表了全球南方的共同期望,“是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正确路径,是照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光明智慧”。

以文明之光照亮发展振兴之路,以文明之力增益人类现代化探索,以文明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份份植根中华文明土壤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亟需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立己达人、与时偕行的新时代中国,将继续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守护文明薪火,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