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科要闻
分享到

“聆听”院士的水稻世界

“聆听”院士的水稻世界
发布时间:2014-03-31 |来源: 中国科学报|作者:黄明明
字体 小 中 大

   不久前,国家农业图书馆外红砖墙上,一则简单的海报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海报标题简洁醒目:农科讲坛开幕,李家洋首讲。
   周一本是最为忙碌的工作日,这天,慕名者涌入,一扫馆里往日的宁静。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我国著名的植物分子遗传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满满的报告厅内,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也在其中,他甚至还抢着问了一个问题:“能否通过科技手段把糙米改造成粳稻,让全国人民都吃上东北香喷喷的粳稻?”提问引来一阵掌声。李家洋逐一解答,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如数家珍,就学术问题娓娓道来。
   吴孔明、陈化兰……今后,农科讲坛将成为常态,每月一次,农业科技领域内的大腕们将在这里陆续开讲。在主持人、农科院人事局局长魏琦看来,致力于打造“高端、权威、前沿”的农科讲坛,无疑会成为农业科研领域深入交流的平台。
   “很好的问题,我只能简单的回答,还不清楚,这个问题还在研究当中。”
   首场报告会以“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的分子基础”为主题,这是李家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但在外行听来难免有些晦涩与枯燥。
   设计育种,简单理解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出抗虫、抗病、抗旱、抗寒、抗盐碱等指向性基因,并最终培育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新品种。
   然而就水稻的分蘖而言,从27万水稻基因中找到、克隆、分析关键基因,再去研究有关机理,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问号和虚线出现在幻灯片中,这位我国水稻分子育种专家坦言,那些是目前不太清楚的问题。
   一名科研人员向他提了一个IPA1突变体的相关问题。李家洋诚恳地回答对方:“很好的问题,我只能简单地回答,因为这个问题还在研究当中。”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科学家很重要的素养。”
   “水稻的世界很大,我明白成功需要创新、运气,更需要努力。当您遇到困难,如何坚持?”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一名研一的学生向院长发问。
   研究工作,越有影响、有贡献,难度也越大。在李家洋看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团队或者协作精神。“好的学生、好的科学家一定要有团队。”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科学家很重要的素养,从而形成互相支持的团队。”他的理解是,科研是自身优势跟他人优势的集合,通过向别人提供慷慨无私的帮助,从而寻求共同合作。
   “当别人向我们寻求材料、实验技术时,我会尽可能的帮助别人,甚至是论文还没有发表时,哪怕在方法学上共享也可以。”李家洋坦言。
   “团队”,这个词在这次报告中出现了12次,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他的团队、他的工作伙伴以及他的学生。
   “做科学研究,千头万绪,要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带学生、做科研、写论文,是科研人员们共同的话题。
   报告会上,一名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苦闷。“现在很多学生的文章很跳跃,说白了,就是没有逻辑。”
   李家洋将之定义为哲学问题。在日程表里,他每周总会抽出相对固定的时间听取学生汇报工作进展。空闲之余,他和学生常交流的话题是“如何培养基本的哲学思想”。
   “做科学研究千头万绪。如果不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验中出了错,都找不到问题出在哪。”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知识应该成体系,融会贯通。比如了解小麦、水稻基本的资源分布、地理性,都会有助于育种研究。
   此前,李家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爱读些哲学、历史、政治与文学方面的书。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对他影响很大,“它可以让你在逆境中看到光明,从顺境中预见到危机”。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他看来,治理一个单位也要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太大动干戈,既要保持持续的活力、创造力,又要兼有凝重厚实的底蕴。
   而这,恰彰显出新一代中国农业科研掌舵者举重若轻的自信。(通讯员 高羽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