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日报]张秀荣:根植田野的“芝麻花”

发布时间:2014-07-21 |来源: 《光明日报》2014年7月17日|作者:余波
字体 小 中 大
  

    6月的一个星期天,一场大暴雨过后,天空变干净了,阳光显得格外强烈。芝麻专家张秀荣来到试验地。

 

    张秀荣是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研究员、芝麻学科团队首席科学家。在油料所武昌本部基地这片试验地,一个星期前播下的芝麻种子,已经长出了小苗。

 

    “还好,没有渍水。长江、江淮流域等主产区,芝麻生育期正值雨季和汛期,渍害是影响芝麻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因此排水很重要……”张秀荣打开了话匣子。

 

    虽是雨后,但骄阳下,炽热依旧。张秀荣身着长袖衣裤,戴着宽檐草帽,全身裹得严实,但长期风吹日晒的侵蚀,还是在其脸上留下了印痕。

 

    1982年,张秀荣从山东农大分配到油料所从事芝麻研究,一晃32年,先后获得湖北省“五一巾帼奖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芝麻是夏季作物,炎炎夏日,对张秀荣来说,是科研任务最繁重的时间。32年里,她没有穿过漂亮清爽的裙子。

 

    “不是不喜欢穿,因为要下地,没有时间穿,只能去欣赏别人了。”张秀荣笑着说。

 

    很多人认为,芝麻是小作物,难有大作为。张秀荣却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995年,34岁的张秀荣担任了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面临着缺人少钱的困难。作为年轻的课题组组长,她主动揽起重活,奔波在实验室、试验地、示范田之间,用勤奋弥补人手不足等客观困难。

 

    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逐渐摆脱困难局面,固定人员从2人发展到7人,还有一支包括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员等在内的流动科研队伍。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育成优质芝麻新品种15个。

 

    张秀荣对看准的博士大胆引进培养。王林海是张秀荣2010年引进的博士之一,在张秀荣的指导下,王林海很快成为课题组的科研骨干,已经培育出一个芝麻新品种,发表了影响因子10以上的研究论文,在芝麻科研中崭露头角。

 

    “我今年53岁了,女同志55岁就到退休年龄了。退休前多引进几个人、培养几个人,也算是重要贡献。”

 

    张秀荣敢闯敢拼。1996年,张秀荣瞄准航天育种技术,优选芝麻亲本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经太空诱变后,育成了中芝11和中芝13两个芝麻新品种,为我国芝麻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如今仍是主产区主栽品种。

 

    中芝13等品种的“立地”,为张秀荣带来了看得见的成绩,但她还有新的目标,那就是“顶天”。

 

    张秀荣告诉笔者,芝麻是世界最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营养十分丰富,其特有的抗氧化成分——芝麻素,具有治疗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我国虽是芝麻主要生产国,但产量偏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随着芝麻消费量逐年增长,我国消费缺口在50%以上。

 

    “我们将课题组成果转化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返补科研,深入开展芝麻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芝麻产量、含油量潜力奠定基础。”张秀荣说。

 

    目前,张秀荣领导的课题组在芝麻优异种质鉴定评价和重要基因发掘、耐湿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已跨入了世界前列,有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Genome Biology》(《基因组生物学》)上。她提出的利用矮化、紧凑基因资源,开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种的新方向,通过协调芝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我们希望和全国同行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单产和含油量,力争8~10年内,使我国芝麻产油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基本满足我国芝麻消费需求。”谈起芝麻产业发展前景,张秀荣表达了美好愿景。

 

    “孩子已留学回国工作了,不需要我操心。趁着身边没什么负担,我还可以大干几年。”张秀荣壮心不已。

 

    巾帼不让须眉。张秀荣是“顶天立地”的“女汉子”,更是一朵根植于田野的美丽“芝麻花”。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