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 喜看麦菽千重浪——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50年护小麦增产丰收

发布时间:2025-05-26 |来源: 光明网]|作者:宋雅娟
字体 小 中 大

5月24—26日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学术交流会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大会主题是“寻根溯源、协同创新”。来自全国56家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180余名代表汇聚龙城天水,共商小麦重大病害科学防控大计,交流研究进展,会商发展趋势,制定应对策略,为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45834_92c8c5ec-844a-4d99-a853-56ddff9e17f9.jpg

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学术交流会现场调研

“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前身是“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是由全国40多家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合作交流平台,组长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行“开放式运行、AA制管理”。自1975年5月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历经了4次内容扩充和名称变更,成为全国麦类病害科技工作者之家,小麦增产丰收的坚实守护者,通过长期协同创新,使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小麦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典范之一。

专家介绍,我国小麦生产上常见病害有30多种,其中经常发生、频繁流行的病害有10余种,主要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黑穗病、病毒病等。若不进行有效防治,将导致小麦产量损失30%以上。历史上,1950年小麦条锈病全国大流行,造成小麦产量损失60亿公斤,占当时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1.4%,相当于当年全国夏季征粮的总和,全国小麦锈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因此成立。

1975年5月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决定成立包括“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在内的全国植物保护十大科研协作组,开启了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的先河,其后协作组风雨兼程五十载,无论有没有项目和经费支持,都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协作活动,现发展成为 “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由全国4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组成,协作内容由单一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联合监测发展成为协作开展麦类作物多种病害的研究与防控。

协作组坚持全国一盘棋和自愿参加原则,系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科技工作者合作交流的平台。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协作开展小麦重大病害越冬、越夏和春季发生情况调查,为病害流行预测和应急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协作开展病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的变异监测,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组织召开全国麦类作物病害学术年会和开展麦类作物重大植保问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

协作组自成立以来,联合承担了国家计委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20余项与麦类病害有关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条件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成绩。

通过几代科技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协作完成了小麦重大病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使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土传病毒病等研究与防治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基本实现了 “有病无灾”。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小麦锈病的流行成灾频率,实现了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对保障国家小麦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科研协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从事麦类病害科技工作的高端人才,协作组成员单位创建了“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2018)”“国家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站(2013)”等一系列与麦类病害科技创新相关的国家级平台。协作组成员与国外同行频繁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陇南地区作为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菌源基地,见证了协作组成员“扎根黄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科学家精神。1965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甘肃省甘谷县建立小麦锈病研究工作站(简称甘谷站),供全国有关专家使用,以加强小麦锈病协作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依托甘谷站,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水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1年获批“农业部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2018年获批“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

全国锈病工作者紧密结合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以甘谷站为基点,面朝黄土、寻根溯源,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承前启后、不断探索,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重大科技问题。

喜看麦菽千重浪。50年再出发,朝着麦浪涌动的方向,协作组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农民日报]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开幕
    2025-05-27
  • [人民日报]寓教于乐探“油香”
    2025-05-26
  • [新华网]小猪超能实验室主题活动助力青少年了解农业科研魅力
    2025-05-26
  •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温贺信精神 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 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5-05-26
  • 半世纪协作攻坚 一甲子科研坚守
    2025-05-26
  • 首个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盒成功构建
    2025-05-26
  • 全国耐盐碱小麦攻关成果助力粮食产能提升
    2025-05-26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2025年新任研究生导师培训班
    2025-05-26
  • 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
    2025-05-26
  • [新华网]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农科开放日农经所搭建所地企协同科普展示平台
    2025-05-26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