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桃子 “保鲜” 的秘密被揭开:关键基因让美味更耐贮运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 人民政协网|作者:高志民
字体 小 中 大

桃子,饱满多汁,但“娇弱”的却总让人头疼——刚摘下来时还脆嫩可口,没过几天就软得捏不住,运输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磕碰腐烂。不过,这个困扰果农和消费者多年的难题,最近有了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找到了控制桃子软化速度的关键基因,让桃子 “慢点儿软” 有了科学依据。

为什么桃子放久了会变软?这要从果实成熟的自然规律说起。桃子在成熟后期,果肉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细胞壁中的果胶逐渐分解,细胞间的连接变得松散,原本紧实的果肉就会慢慢变软,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质过程”。普通桃子的溶质过程往往很快,挂在树上时可能还没来得及充分积累风味就开始变软,采摘后更是“保质期”短,给运输、销售带来很大麻烦。

但有一种桃子却很“特别”——慢溶质桃。它们成熟后软化速度明显变慢,能在树上挂得更久,有充足的时间积累糖分和香气;摘下来后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脆嫩口感,即使完熟后依然鲜嫩多汁,还特别耐运输。找到让这些桃子“慢热”的秘密,一直是育种专家们的研究重点。

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桃育种课题组把研究目标锁定在了慢溶质桃品种“春瑞”上。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科研人员终于在复杂的基因序列中,找到了“桃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PpTHE1)。这个基因就像桃子的“软化刹车阀”,能通过一系列分子机制 “踩慢”果实软化的脚步。

研究发现,PpTHE1基因会直接或间接调控两个关键过程:一是乙烯的合成,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的重要“信号分子”,PpTHE1 能抑制它的过量产生;二是细胞壁果胶的代谢,它能减缓果胶的分解速度,让果肉细胞保持更久的紧实状态。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桃子的软化进程被显著延缓,从而延长了果实的采收期和保鲜期。

这个发现可不是简单的 “学术突破”,对果农来说,慢溶质桃挂树时间长,意味着可以避开集中上市的高峰,有更多时间等待果实风味达到最佳状态再采摘,卖出更好的价格;同时,耐运输的特性能减少运输损耗,降低成本。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能吃到更久保持脆嫩或完熟后依然多汁的桃子,再也不用担心“买回家就变软”的问题。对育种专家来说,PpTHE1基因的发现提供了全新的“改良靶点”。以后培育新品种时,就可以通过调控这个基因的表达,定向培育出软化速度更合适的桃子品种——既保留桃子应有的鲜美多汁,又能兼顾耐贮运的特性。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协同创新等项目的支持,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得益于这个“保鲜基因”,人们能更轻松地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桃子了。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CCTV-2]《第一时间》江西:现场查验挑选 高产优质早稻新品种加快推广
    2025-07-10
  • 中国农业科学院推进动物健康领域国际合作
    2025-07-10
  • 从单细胞视角预测和解析水稻复杂性状调控
    2025-07-09
  • [科技日报]研究发现黄麻纳米纤维素可成益生菌“防护盾”
    2025-07-09
  • [工人日报]生态低碳栽培显著提升茶园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2025-07-09
  • 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阿维菌素的绿色制造新策略
    2025-07-09
  • 光热储一体化新模式助力温室环控绿色转型
    2025-07-09
  • 控制桃子软化速度的关键基因找到了
    2025-07-09
  • 敲除小鼠沉默子影响细胞重编程
    2025-07-09
  • 青稞β葡聚糖联合乳酸杆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2025-07-09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