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京报] 农科院试验田举行科普活动 孩子们闹市中收获向日葵

发布时间:2022-07-20 |来源: 新京报 2022年7月16日|作者:周怀宗
字体 小 中 大

  “这个只有4亩的科普基地,每一次开放日,都会吸引许多家长和孩子,让大都市中的孩子们,在身边就能体验农业乐趣,了解农业科技的成果。”

 

  成熟的向日葵低下沉甸甸的脑袋,把金色的圆盘朝向地面,旁边观赏性的向日葵,顶上则是一簇簇昂着头的向阳花,追着夕阳落下的轨迹,转动着花盘。田间的路上,一群孩子欢快地奔跑,一位穿着仿制“宇航服”的科学家,为他们讲述种子和粮食的故事。

  

  这不是郊野乡村的景象,而是北京闹市中的一幕。2022年7月15日,位于北三环联想桥一侧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普基地中,40多位中小学生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作物学会举办的“采摘向日葵,共享丰收喜悦”农业科普活动,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一角,感受田野的风情,并摘下成熟的种子。

  

  7月15日,位于北三环联想桥一侧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普基地中,40多位中小学生参加了“采摘向日葵,共享丰收喜悦”农业科普活动。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种子的“方舟”,城市中的农田

  

  “这里就好像一个种子的方舟,有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珍贵作物,在这里一代代保留了下来……”下午5点半,活动刚刚开始时,穿着“宇航服”的科学家,带领着一群孩子,走进联想桥边的科普基地,向孩子们介绍这片基地的作用。

  

  田地周边被栏杆围住,栏杆外面就是川流不息的公路,更远一点儿的地方,是成片的高楼。正值下班时间,路上往来的车辆连绵不断,人行道上骑车下班的人们,偶尔会停驻下来,隔着栏杆,凝望田里的庄稼。

  

  这块试验田有200亩左右,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基地,其中,有一片单独辟出的科普基地,和外面的公路只有一道栏杆隔开。

  

  科普基地内,种植着各种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芝麻、荞麦、大豆、小豆、甘蔗等。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基地大约4亩,被分割成一个个15平方米的小格子,每个格子中都种植着不同的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芝麻、荞麦、大豆、小豆、甘蔗等,有的格子中不仅种植着一个品种,因此看起来高矮壮弱各不相同。

  

  和旁边用于科研的大片试验田不同,这片科普基地,主要承担着向市民、中小学生展示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知识、提供农耕体验等功能。因此,每到作物成熟时,都会举行科普活动,邀请市民和中小学生参观体验。

  

  特殊的“田园”,多样的作物

  

  栽着水稻的田边,水管汩汩地流淌着清水;种着玉米的地里,疏松的土壤有些干燥;稀疏的豆苗,刚长到一寸高,茂盛的荞麦,却已经开出了米粒般大小的蓝色花朵;蓖麻的花艳红但细碎,串成一串,高高地挂在枝头,棉花的花比想象的大,但深深地藏在枝叶之间……

  

  栽着水稻的田边,水管汩汩地流淌着清水。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个个方格中,各种各样的作物,展示着不同的形态。在科学家的带领下,孩子们排成小队,跟着科学家一路往前,聆听每一种作物的故事。

  

  长着椭圆形小叶片的胡麻,来自遥远的西部,它的种子可以榨出浓香但健康的食用油。高大的抗虫棉是在中原腹地的河南育成,可以有效抵抗棉铃虫。还有以“航”字命名的甜菜,这显然是航天育种的产物,它的种子,曾经乘坐专门的航天育种卫星,离开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旅行。

  

  “很新奇,也很好玩,”一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年轻母亲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5岁半,就快要上小学了,但从来没有去过田里,这是第一次,“孩子玩得特别高兴,一直在跑,她可能还听不懂科学家讲的知识,但只是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就够让她高兴了。”

  

  家长为孩子们采摘向日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别样的“收获”,奇妙的经历

  

  下午6点多左右,参观了一遍基地中的作物后,科普活动的重头戏开始了,收获向日葵。

  

  基地中,有四个方格中种植着向日葵,成熟的向日葵,比大多数作物都高大、茂盛。

  

  向日葵灿烂绽放。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肖永贵介绍,四个方格种着四种不同的向日葵,包括两种油用的葵花,一种观赏葵花,还有一种食用葵花,也就是用来做瓜子的葵花。这些葵花其实都可以直接食用,只是它们更适合的用途不同。

  

  最特殊的一种,是观赏用向日葵,和其他品种不同,观赏用向日葵的顶部,有很多分枝,每一个分枝上,都有一朵葵花,由于营养分散,这些葵花中,许多都没有成熟,昂着头,显得比其他向日葵更高。

  

  孩子们分成了四队,每一队都有家长带领,由家长为他们摘下成熟的向日葵,硕大的向日葵很沉,有年纪小的孩子,想要奋力地把它举起,但没有成功,即便如此,也依然倒提着向日葵奔跑,也有孩子在地头拨开葵花盘,取出瓜子,尝尝鲜嫩瓜子的味道,还有孩子捡拾落在地上的瓜子,捧在手里。

  

  孩子们在向日葵花丛中,玩耍嬉闹。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小朋友把硕大的向日葵放在地上,取出瓜子。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些向日葵,是孩子们今天的收获,他们会把这些收获带回家,成为他们奇妙经历的一部分。肖永贵告诉记者,这个只有4亩的科普基地,每一次开放日,都会吸引许多家长和孩子,让大都市中的孩子们,在身边就能体验农业乐趣,了解农业科技的成果。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