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在昆虫学领域top期刊《Entomologia Generalis》上发表了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首次系统评估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经济损失,还分析了经济损失和管理政策之间的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在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确认达660余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明确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对确定哪些物种危害最严峻、哪些需要优先防控非常重要,但是多年来,科学评估入侵物种经济损失一直是个难题,严重阻碍了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
此次研究聚焦我国主要农林入侵物种,基于1980 - 2020年这40年间入侵物种的危害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从1980年起,我国11种重大入侵物种的总经济损失达到了2363.5亿美元。其中,隐藏损失高得惊人,有2232.5亿美元,占比87%;而显性损失仅103.3亿美元,占13% 。
从地理分布来看,我国南方地区受入侵物种影响最为严重,总损失达57亿美元,广东(54.7亿美元)、辽宁(42.6亿美元)、陕西(33.1亿美元)三省损失位居前三。从行业分布来说,农业损失占比最大,达到82%(2037亿美元),林业占18%(439亿美元),这清楚地显示了入侵物种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带来的双重威胁。
研究还关注到政策和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截至2020年,我国发布了352项入侵物种管理政策(其中国家级270项、省级82项),这些政策数量和经济损失呈显著正相关。2006年后政策数量快速增加,和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高度吻合,这说明政府对入侵危害的响应在逐步加强,但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政策还是滞后于物种危害发生情况,防控工作还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专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快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起严密的风险监测预警网络,提升发现入侵物种的能力,降低其传入风险,推动防控策略从“灾后治理的被动处置”向“前瞻预警的主动防御”转变;二是通过科学评估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定量分析物种对我国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根据危害水平或风险高低,挑选“已造成重大危害”或“具有高扩散和危害风险”的物种,采取“一种一策”的方式精准治理、科学灭除。
这次中法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评估,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挑战,守护我国的生态、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