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 如何正确饲养蜜蜂?专家支招

发布时间:2023-08-11 |来源: 光明网|作者:宋雅娟 蔡琳
字体 小 中 大
   


编者按:蜜蜂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昆虫之一,小小的个头儿却是让农作物得以成功授粉的“主力军”,而它生产的蜂蜜也是蜂农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如何正确饲养蜜蜂?搬迁蜂巢有哪些注意事项?听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解答。

Q:我国主要养殖的蜜蜂品种有哪些?新手养蜂怎么选?

黄家兴:我国主要饲养的蜜蜂品种有两种,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包括意大利蜜蜂,也就是高加索蜂,还有这些蜂的杂交蜂种。东方蜜蜂我国主要饲养的是中华蜜蜂,它更适合于采集山区蜜源植物,而像意大利蜜蜂更适合于大宗蜜源,比如大面积的油菜花海。

因此,如果在山区就适合发展中华蜜蜂,它嗅觉特别灵敏,善于采集零星的蜜源。同时,它耐低温,早出晚归,蜂蜜的产量也会高一些。如果是新手养蜂,要根据两种蜂的特性来具体分析。想追花夺蜜,意大利蜜蜂更合适,想在山区里养蜂,肯定要选择中华蜜蜂。

Q:蜜蜂的生存周期是多久?蜂农需要处理死去的蜜蜂吗?

黄家兴:蜜蜂的寿命跟它的采集劳动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在采蜜季节基本上为40天左右,在越冬期,由于蜜蜂是不干活的,它的寿命能达到4-6个月。

蜜蜂出生以后不是立马就能干活,它必须生长到18天左右才会出去采蜜。但是蜜蜂一出生就会参与劳动,18蜜龄前会负责清扫打理卫生、饲喂幼虫,18蜜龄之后就到外面采集花蜜和花粉,再老一点就负责采水、保卫工作。

蜜蜂死亡以后蜂农基本上不用处理,因为其他蜜蜂都会把它清理到外面,它们非常爱干净的,会把自己的蜂箱打理得很整洁,所以蜂农也不需要是像饲养其他的家禽一样,还要去处理尸体。

Q:蜂农需要跟着花季迁徙,搬迁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黄家兴:蜂农搬迁蜜蜂首先要找好场地,搬时候要对这些蜂箱做固定,因为运输过程产生的震荡可能会损坏巢坯,甚至把蜂王压死,影响到蜜蜂的繁殖。另外,起运之前如果蜜太多可以先尽量摇出来,搬运时更方便。

到了场地以后,把蜂群搬下来,待稳定后要尽快把巢门打开,这样蜜蜂会出去找吃的,到一个新的场地去认巢。再有就是,如果温度太高,尽量往蜂箱里撒一些水,蜜蜂是靠采水来降低巢温,喂一些水有利于蜜蜂更稳定。

Q:割取蜂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取下来之后怎么正确保存?

黄家兴:蜂农起蜂蜜最主要就是一定要等到蜂蜜成熟,如果没有成熟,摇出来的含水量比较大,含水量大于18%的蜂蜜很容易发酵,特别是在夏天高温季节。割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卫生干净,不要有其他外来污染源把蜂蜜污染,盛放蜂蜜器具最好要经过消毒、紫外杀菌。

蜜蜂采集有一些植物是没有毒的,但是它的蜜源有些对人来说是有毒的,像断肠草、曼陀罗,所以设置蜂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附近有没有这些相关的蜜源,防止采集到有毒蜜源导致中毒。

审核专家:黄家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