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京报]新研究揭示水稻中全氟化合物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5-05-16 |来源: 新京报|作者:周怀宗
字体 小 中 大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水稻生长中吸收迁移全氟化合物的行为模式。相关成果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水稻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全球范围内,水稻中频繁检出全氟化合物,针对该现象,研究团队以水稻为研究对象,首次揭示了全氟化合物在水稻全生长周期的吸收迁移行为。研究发现,全氟化合物及其替代物的总浓度,随着水稻的成熟呈下降趋势,且不同组织中全氟化合物的分布特征不同。根系吸收是全氟化合物在水稻中吸收转运的主要途径,短链全氟化合物更易于根部吸收并向茎叶转运,而长链全氟化合物的迁移,与稻米中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膳食风险评估表明,通过稻米摄入全氟化合物的风险较低,但其替代物,如氯代多氟醚磺酸和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的潜在生物累积效应,应引起关注。这一研究填补了农作物全生长周期中全氟化合物迁移行为的研究空白,为准确评估农产品中全氟化合物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5-05-23
  • 青年先锋筑边疆 虫口夺粮护粮安
    2025-05-23
  • 普冰系列远缘杂交新品种加快推广 形成小麦产业新质生产力
    2025-05-23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产业专家团助力新疆麦盖提县灾后恢复生产
    2025-05-23
  • 守正创新 实干争先 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挺膺担当
    2025-05-23
  • 在创新创造中绽放青春光芒
    2025-05-23
  • 奋斗者 正青春
    2025-05-23
  • 羊是日本脑炎病毒新的潜在扩增宿主
    2025-05-23
  • 绿肥-稻草联合利用通过调节胞外酶扩充土壤碳库
    2025-05-23
  • 利用二氧化碳引诱蛴螬特性 创制高效缓释诱杀胶囊
    2025-05-23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