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安市淮阴区的万头猪场,粪污经绿色种养循环系统处理后,沼液变成周边田地的“营养液”。 资料图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万亩良田之下,一条条管道正悄然输送着来自附近万头猪场处理后的沼液。这套绿色种养循环系统,让曾经的养殖废弃物化为滋养2.4万亩田地的“营养源泉”,描绘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样本。
与此同时,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内,一场关于绿色生产力与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思想碰撞正在上演。10月26日至27日,“2025农业绿色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农业绿色技术产业大会”在此召开。大会汇聚政产学研各界代表,通过“1场主论坛+11场平行分论坛+1场农业绿色科技展”的形式,共同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成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绿色科技贯穿产业链条
AI喂猪、无人化农场、病虫害智能预警……本次大会上,一系列“黑科技”正将未来农业场景变为现实。农业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生产力的身影。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在会上指出,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发展绿色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在农业绿色科技展现场,一台灵巧的机器人时而前行,时而跳跃,吸引了一众参观者的目光。“这是能为农作物‘做CT’的智能巡田机器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助理耿长兴介绍,“通过激光扫描与高清影像,它能捕捉1~2毫米精度的作物外形细节,实现对作物长势、病虫害的精准识别,为后续育种、田间管理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支持。”
视野升至天空,在昆山市陆家镇的无人农场,卫星遥感宏观掌控、无人机巡田精准探查、地面传感网络即时反馈,构建起一幅农田的“生命图谱”。这套“天空地一体化决策系统”,能够实现农田数据的即采即用,让作物长势、产量预测变得可视、可管、可控。
数字技术的深入,同样为养殖业注入了绿色生产力。深圳数影科技有限公司的未来猪场通过AI大模型、精喂仪与分栏群喂系统,实现从配种到出栏的猪只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每头母猪可实现年增收超1000元。
而在产业末端,绿色技术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能用米糠生产高营养稻米油,剩下的稻壳用于绿色能源、绿色制造,让每一粒稻米都被“吃干榨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总结道:“农业绿色新技术共同勾勒出一条贯穿‘产前—产中—产后’、融合‘种植—养殖—加工—决策’的现代农业发展主线,既回应了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等国家战略需求,也深刻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与价值链条。”
多元力量汇聚创新动能
农业绿色发展的广阔前景,正吸引着科技、金融等多方力量入场,共同为这场深刻变革注入强劲动力。
在“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分会场上,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方案架构总监杨振宇作为科技企业代表,分享了其前沿洞察:“未来,从农业科研到生产再到服务,AI将成为新引擎。”这一判断,展现了科技界对智慧农业前景的坚定信心。会上,一个标志性举措成功落地——来自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农业企业等30家头部产学研优势单位及团队联合发起成立“智能化表型组创新与应用联合体”,旨在共同推动种业核心技术从传统的“经验选育”向高效的“智慧育种”迈进,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前沿科技血液。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企业的创新是产业的源头活水。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才文现场分享了企业培优绿色品种、推广绿色栽培、拓展绿色订单、建强绿色基地的系统性实践;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怀玉则带来了创新成果高油高蛋白低酚棉新品种,其棉酚含量降至安全阈值以下,棉籽可直接加工为食用油和高蛋白饲料,茎叶亦可作为优质饲草,成功开拓出“棉-粮-油-饲”多功能农业新路径。
金融“活水”也在精准浇灌绿色产业。面对农业绿色项目普遍存在的融资难、抵押物不足等挑战,中国光大银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推出了全国首批绿色普惠农业碳汇贷。该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陆文萍介绍,该行通过深化绿色农业保险与金融工具融合,逐步构建起“农业+产业+绿色+科技”金融生态链,精准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绿色技术发展整体势头良好,粮食生产呈现绿色转型态势,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绿色技术应用正在持续深化,展现出蓬勃生机。
标准引领奠定发展根基
“技术融合正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从一个依赖经验的‘手艺活’,向一个数据驱动的现代化智能系统跃进。”徐明岗在会上的论断精准概括了当前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一个重要议题随之浮现:如何让技术研发、应用、评价各环节有章可循?让创新成果可衡量、可推广、可追溯?
“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做好农业绿色技术标准化大文章!”余欣荣强调,农业绿色技术标准化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速度和可持续性。随着农业从依赖经验转向依赖科学与标准,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追求产量、质量、环境协同效益最大化,标准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如海南创建的榴莲全程追溯标准成为“海南农业绿色技术第一标”,标准已成为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大会期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发布的10项团体标准,正是这一理念的坚实落地。以《农业绿色技术固定观测数据采集规范 第1部分:粮棉油类》为例,该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牵头制定,详细规范了粮棉油类作物的农业绿色技术固定观测数据的采集方式及技术流程、采集内容、要求及记录规范等,破解了该领域数据采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共享难度大的痛点,为节水控肥、减排固碳、绿色轻简化栽培等技术的效果量化提供了数据保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农业农村部贯彻全会精神,提出要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次活动展示的成果和会场内外的氛围相呼应,生动彰显践行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绿色生产力力量与社会的期盼。从田野间的生动实践,到会场内的前沿探索,再到标准化体系的有力支撑,绿色生产力正深深扎根沃土,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绿色技术前沿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丛汶峰:
绿色吨半粮工程通过“土—肥—水—种—管”全链条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与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稳定实现周年亩均产量1.5吨以上或该地区产量潜力90%以上,兼顾节本增收、节水节肥与减污降碳。
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 孔祥平:
我国每年高湿有机固废,如畜禽粪污、餐饮剩余物、农业副产品废料等的产生量已达到40亿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能够将这些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成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幼虫虫体,这一技术为新型饲用蛋白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俞年军:
“九华黄精”是安徽省著名道地药材品牌,其生产全过程采用绿色技术,产前采用低温发酵前处理种子育苗技术,从源头切断病害传播链,减少农药依赖;产中推行林下栽培模式,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减少化肥与农药投入;产后推行“五蒸五晒”加工工艺并采用蒸汽蒸制,精准控制品质,杜绝外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