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经济日报]猪价缘何不守“猪周期”

发布时间:2014-04-22 |来源: 《经济日报》2014年4月22日|作者:黄俊毅
字体 小 中 大
   国内猪价“跌跌不休”,政府出手收储仍难阻跌势,创3年来新低;规模养殖不显优势,比散户亏损更为严重;国际猪价同期大幅飙升,为何不设法出口?养猪业该如何破解困局,对此,《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收储难遏跌势 养猪重度亏损
    自去年12月第四周起,猪肉价格连续出现下跌。3月26日,全国猪粮比为4.85比1,属重度亏损。养猪重度亏损,原因在于猪价低迷,与饲料无关
    4月21日,全国白条猪每公斤批发均价16.25元。农业部市场司监测数据显示,3月27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启动时,全国白条猪每公斤批发均价为17.01元,次日小幅反弹到17.15元,但第三天即调头向下。4月21日价格比收储启动前3月26日的17.48元下跌了1.23元。自去年12月第四周起,猪肉价格连续出现下跌。
    “每公斤毛猪各项成本要12.8元,收购价才9.6元。每出栏一头毛猪要净亏损320元。养了13年猪,行情从没见过这么差。”养殖规模超过1万头的湖北省蕲春县振龙实业公司董事长胡基振说。
    业内将猪粮比(猪肉与主要饲料玉米的比价),作为评价猪肉价格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依据:6比1为平衡点,高于此点为盈利,低于此点为亏损,跌破5比1属重度亏损。农业部数据显示,3月26日,全国猪粮比为4.85比1,属重度亏损。
    其实,作为猪饲料主要成分的玉米、豆粕,最近一年价格一直低迷。大连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玉米期价去年2月每吨2487元,今年4月21日为2345元,跌幅为5.71%;豆粕2012年9月创每吨4369元高点,今年4月21日价格为3553元,跌幅为18.68%。可见,养猪重度亏损,原因在于猪价低迷,与饲料无关。
    在生猪行业,有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即“猪周期”:价格上涨——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产量减少——价格再次上涨。“现在大家都在研究‘猪周期’。前年价格一直在跌,去年5月份以后,猪肉价格连续半年慢慢回升。本以为上升周期到了,终于熬出头了,指望卖个好价钱,谁知道养得越多亏得越多。”4月21日一大早,到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送猪肉的河北省怀安县猪贩李连军说。李连军运来的两吨白条猪,刚以每公斤12.4元出手。一个月前的3月21日,也是两吨白条猪,他每公斤卖到13.4元。粗粗一算账,这趟少卖了2000元。
下跌周期延长 缘于产能过剩
    今年的消费明显好于去年同期,说明价格低迷不是因为需求不旺,而是因为供应过剩。业内专家大多认为,“猪周期”并未失灵,只是下跌周期延长了
    按照往年的经历和周期变化,今年的“猪周期”应该处在价格上涨的曲线上,但市场的行情却发生了与人们经验不同方向的改变。“猪周期”不灵了吗?
    “目前,白条猪日均销售量为2263.57头,去年同期日均销售量为1833头,今年同比增长了23.49%。今年的消费明显好于去年同期,说明价格低迷不是因为需求不旺,而是因为供应过剩。”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说,“全国每年猪肉总供应量超过5000万吨。价格跌成这样,过剩产能起码占10%。”因此,业内专家大多认为,“猪周期”并未失灵,只是下跌周期延长了。
    本轮下跌周期始于2012年。在此以前,猪价高烧不退,养殖户纷纷扩大规模。2012年2月份以后,由于供应过剩,国内猪价持续走低。去年南方春季低温阴雨,大量仔猪死亡,夏季生猪出栏量下降,导致猪价连续上涨。虽然价格在涨,但生猪存栏总量过剩的状况并未改变。许多养殖场把去年6、7、8月份价格上涨当作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普遍扩大规模、压栏惜售,以致秋后供应量大增。
    “正常情况下,白条猪每扇单重一般在70斤至75斤。开春后,新发地上市的白条猪,每扇单重大部分在90斤至100斤。这说明,本应在春节前出栏的毛猪,压栏到春后,指望卖个高价。”刘通说。
    总量富余,行情难免低迷。据统计,我国以前一般约3年一个“猪周期”,而美国大约是5年。本轮下跌时间比以往明显拉长,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我国养猪规模化水平提升。“最近几年,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已有较大提高,500头以上规模不在少数,抗疫病、抗周期性等方面能力增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陈艳军说。
国际猪市虽火 出口难度很大
    长期以来,我国内地除对少数地区供应活猪外,几乎没有其他出口。国内猪肉出口难度很大,涉及双边谈判、检疫检验等问题,不是我国单方面能解决的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自2月13日以来,由于美国发现流行性腹泻病毒,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生猪期货价格大涨50%以上,创15年来最猛涨幅。国内养猪行业能否依托国际市场,化解过剩产能,破解困局呢?
    4月17日,在国际生猪期货市场上,每磅瘦肉猪价格123.5美分,合每公斤人民币16.96元;同一天,国内出栏瘦肉型生猪每公斤均价10.41元。以前国内猪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近来此消彼长,价格逆转。理论上讲,目前国内猪肉对外出口,价格优势明显。
    国际猪肉市场进口国主要有日本、俄罗斯,出口方主要有欧盟、加拿大、美国、巴西。俄罗斯市场主要由巴西和欧盟占据。日本每年进口猪肉70万吨,主要由美国、丹麦和加拿大提供。各进口国检测标准严格,通过难度大。比如日本,设立了799种检测项目,涉及添加剂、兽药和农药诸多方面,即便是美国生猪生产巨头,要通过日本检测也非易事。由于在国际市场不具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内地除对少数地区供应活猪外,几乎没有其他出口。
    国际猪价短期飙升,又一主因是资金炒作。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表示,流行性腹泻病毒可能让美国今年生猪减产两三百万头,只占总产量的3%。由于饲料玉米价过去一年已下跌40%,国际猪肉价格难以大涨。期货行情从来都是暴涨暴跌,或许过不了多久,国际生猪价格即跌回原点,复归低于国内价格的旧格局。
    “国内猪肉出口难度很大,涉及双边谈判、检疫检验等问题,不是我国单方面能解决的。双边谈判即使达成协议,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那时形势可能已经完全变了。猪肉对外出口不现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肉食分会副秘书长黄海千说。
发展规模养殖 做大还得做强
    市场从来只看供求关系,不看生产成本。养猪业当务之急,一是压缩产能,二是做大做强。托市收储启动后,猪价重归下跌轨道,警示人们:猪业脱困还得靠自身
    “上半年属于消费淡季,猪价缺乏回升动力,仍有下跌空间,但跌幅将趋缓。冻猪肉收储有助于稳定猪价,后期可能以小幅下跌为主,回升有望在二季度出现。”农业部市场预警分析师聂凤英说。
    但要根本上解决猪价持续低迷问题,还得从淘汰过剩产能、做大做强入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猪场总数约6713.7万个,99头以下规模占比高达50%。而美国猪场7.1万个,5000头以上规模占60%。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每年生猪存栏1500万头,平均每天宰杀生猪达8万头。规模化、集约化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提高了其抗风险能力。在猪肉行情最低迷、绝大部分同行亏损时,该公司每头猪仍至少有2美元纯利润。
    不过,简单扩大养猪规模,并不必然摊低养殖成本。据测算,目前国内一些大规模养猪场,养殖成本甚至高于中小养猪场。中小养殖场每斤白条猪养殖成本只要5.7元,一些大养殖场则要6.8元或更高。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成本高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大养猪场饲料全靠采购,小养猪场饲料可以自配,可以农牧结合;二是大养猪场有设备折旧、贷款利息,小养猪场几乎没有;三是大养猪场要雇用工人,小养猪场多是家庭经营。”王明利认为,国内一些大养猪场成本偏高,是由于现代化水平不够、经营管理粗放。
    发达国家规模养殖可大幅降低成本,中小养殖场已没有生存空间。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猪价深度下跌虽能迫使中小养殖户大量退出,但行情一旦好转,中小养殖场又会大批涌现。
    国内猪价已大幅低于成本,但市场从来只看供求关系,不看生产成本。养猪业当务之急,一是压缩产能,二是做大做强。托市收储启动后,猪价重归下跌轨道,也警示人们:养猪业脱困还得靠自身。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